,提取文化特色,确定发展目标与定位。
乡村旅游扶贫地区的生命力在于特色,没有特色,就不能吸引游客和长期维系下去。因此,乡村旅游扶贫地区在规划中应注重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旅游资源基础,努力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确定发展目标,找准区域定位,开发合适的旅游项目,并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项目内容,注重配套开发。根据发展目标与定位,乡村旅游扶贫地区应注重按照旅游经济规律办事,克服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的思想,力求一步一个脚印,根据科学的调研与分析,制定适宜的规划策略。
(2) 通过客源市场分析,确定市场形象与主题。
乡村旅游扶贫试点规划应注重对客源市场的分析,通过对客源分布情况、区域人口构成、游客出行习惯、客源地人口消费能力与消费习惯、政策导向和客源地旅游市场的剖析,了解机会市场、重点市场和基础市场,从而确定市场形象。同时,根据客源市场的特点及不同类型的游客市场,确定区域主题,采取措施强化区域旅游形象,突出特色旅游产品,开展差异化定位和宣传,挖掘潜在游客,提高游客的认知度与熟悉度。
(3)结合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对主体项目进行策划。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应充分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考虑,结合地形环境与交通路线进行合理布局,根据项目主题与特色进行功能分区;合理设计游览线路,注重空间序列变化的节奏感。在对主体项目的策划上,注重项目的参与性、体验性和功能性,强调功能复合、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主题分区要明确,产品设置要适宜,为游客打造舒适的游憩氛围,提高项目吸引力。
(4) 全产业链项目管理,实现项目深层次开发。
旅游项目属于需要一次性投入的特殊产品,不能用统一的模式来衡量、评价和预测其成本,必须遵循“一事一议”的原则,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旅游项目管理包括开发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和全产业链项目管理等,其中全产业链项目管理是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应坚持的一种经营理念和思想,其强调构建一个系统,形成独特的项目文化,有效减少交易成本和风险,使旅游企业更具有竞争力。作为一条资产布局的“链”,全产业链项目管理要求人在组织中位置正确,要求团队目标统一。
(5) 创新旅游扶贫开发运营模式,健全旅游扶贫促进机制。
旅游扶贫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影响因素繁多,要解决扶贫过程中的问题,实现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协调。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应充分结合地区现状特点和居民情况,在旅游扶贫开发的运营模式上进行创新,参照国内乡村旅游营运管理的常规模式,设计出以政府为引导,各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扶贫框架,健全旅游扶贫促进机制,实现精准扶贫。
三 烟峰彝家新寨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实践
(一) 规划区域现状分析
烟峰村位于马边彝族自治县西南部,辖5个村民小组,有419户,共1856人,其中贫困户115户,共390人,属纯彝族村,耕地面积 1497 亩 (99.8hm²),劳动力 1060 人,在 2015 年入选国家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烟峰彝家新寨距离县城约 25km,辐射 3 个乡、9 个村6 km半径内约9000人,目标是建设成为四川省规模最大的彝家新寨点(图1)。

烟峰彝家新寨位于大风顶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范围内,地处通往大风顶的必经之路上,发挥着保护救援、科考实验和休闲旅游的驿站功能。烟峰彝家新寨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最具特色的彝族文化、最具魅力的火山峡谷、最美丽的农田温泉溪景和最具潜力的河上库区水道(图2,表1)。


(二)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实践
针对烟峰彝家新寨规划定位不清晰、市场形象不深入,基础设施完备而人气不足、游览项目“一览无余”、规划管理水平不高及扶贫机制不完善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