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转变;在城市管理上推动城市治理由粗放型的二维管理向精细化的三维管治转变。城市双修是一种问题导向的“修正主义”,其本质是“问题应对”,解决传统发展中产生与累积的城市问题,针对城市功能和生态进行有效的修复;其目的是补齐生态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保持城市文化肌理、城市特色风貌。
山地城市双修从生态文明的总体思路出发,针对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到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尊重山地城市自然规律,依靠发展方式转变,突出制度保障,整合和保护各类生态资源,并结合山地、水体和林地,营造绿色健康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特色风貌,实现“人文自然,和谐共生”,重塑自然、人文社会和经济环境之间的平衡 ( 图 1)。

(二)规划策略
(1)尊重自然,协调发展。保护山地城市的生态基底,是实现山地城市双修的重要保障。规划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对山体、河道进行生态修复,为市民创造良好的户外交往、休闲游憩场所,为动植物创造适宜的栖息生境;调整山地城市产业和空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构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的动态平衡。
(2)有机集中,结构优化。利用山地城市的地形特点,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是山地城市双修的空间基础。规划优化城市结构,推进存量土地有机更新,采用“有机分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的用地布局。
(3)强化特色,文化引导。规划塑造山地城市特色景观风貌,包括自然环境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和建筑风貌特色等;合理保护和传承山地城市传统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品牌形象,突出山地城市的文化内涵、品质特色 。
(4)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山地城市双修以提高居民生活环境水平为目标,提升设施承载能力,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山地城市“富有活力,集约发展”。规划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市民的生活习惯和改造意愿,尽可能保留现有社会网络和传统文化,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重视“社会治理,民生保障”。
(三)总体思路
此次研究根据山地城市双修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湖南省吉首市为例,在尊重自然生态格局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和传承文化等原则,提出生态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模式、城市功能提质改造模式、特色风貌塑造与旅游带动模式三大城市双修模式,并根据城市双修的重点内容和双修指引,对吉首市的规划实践展开探讨(图2)。

三 吉首市城市双修案例分析
(一)吉首市城市双修的典型代表性
吉首市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的武陵山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是湘西州州府以及全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吉首市总面积为 1077.97km2,辖 6 个街道办事处、5 个镇和 1 个乡,常住人口31.26万,其中城镇人口22.9万,城镇化率为 73.26%。近年来,吉首市通过实施城市“向南、向西增量扩容,向东、向北拓展提质”的发展战略,遵循“大规划、小建设、先配套、后完善”的原则,城镇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初显成效,但山地城市双修工作还任重道远。吉首市在城市双修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具体如下。
1.地形地貌特征的代表性
湖南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地区,境内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从东到西拥有山地、湖区平原及丘陵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吉首市位于湖南省湘西地区、武陵山腹地,地貌以中低山、低山地貌为主,中低山和低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具有典型山地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在此推广城市双修工作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2.城市风貌与文化的代表性
吉首市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县级市,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山川绮丽,风情独特。以乾州、德夯和矮寨为中心的旅游发展前景较好,境内山峰林立,溪河纵横,溶洞广布,有全国落差最大的流纱瀑布、蔚为壮观的矮寨坡公路天险、集自然风光与民俗于一体的德夯苗寨,是湖南省十大重点旅游景区之一。吉首市北连张家界,南接凤凰、怀化,已成为湖南省西部张吉怀文化旅游线新兴的旅游热门城市。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