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师论坛3】原住民空间融合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提升策略
规划师杂志社   2018-02-07 16:50:19
 
通方式与游客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提升街道空间交通环境质量。

(3) 形成慢行空间系统,对静态交通进行分离布局。在空间融合的街道下形成的公共空间对原住民应是友好的,满足在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成安全、畅通和舒适的慢行空间系统的要求;突出体现街区“宜居、宜游、宜购”的特色,提高公共慢行空间体验质量与环境品质;分离布局原住民和游客静态交通,路边划定的停车空间仅限原住民使用,减少主客停车互扰,以增强街道空间的人性化。

(二)基于原住民空间融合的街道空间活力因子选择

1.因子初选

      关于城市空间活力的影响因子,有学者提出人性化尺度、连续的街道界面、功能的多样性、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人性化的街道设施、安全的街道空间及丰富的街道活动空间等构成要素。2016年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了交通有序、慢行优先、步行有道、过街安全和交互便利等 21 条导则,这是目前对街道空间活力设计引导较为全面的规划成果。
      关于历史街区空间活力影响因子,有学者认为应包括建筑单体及院落、街巷空间、细节环境、功能置换和业态构成等重要因子;街道空间尺度、人流密度、交往活动、街道线型、停留空间、人口比例、沿街居住建筑及休息设施等要素是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保持街道活力的影响因子。还有学者将人对街道的主观感知作为评价其活力的影响因子,包括吸引力、界面丰富度、透明度、基础设施完备度、街道美观度、安全度及建筑精美度等,并通过公共开敞空间、历史建筑保护、功能分区、公共服务设施和视线控制等指标进行专家打分,判断影响因子的权重,从而构建街道活力的评价体系。
      通过研读历史文化街区活力营造相关文献,结合原住民空间融合理念和街道空间活力特征及其相关程度,研究采用频度统计法,通过梳理上述文献资料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且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初步选择 25 个影响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融合的街道空间活力指标因子,并将其归纳为安全有序、绿色低碳及活力特色3个维度(表1)。

2.因子筛选

      研究采用德尔菲专家评价法,共发放20份问卷,其中包括6位正副教授、3 位高级工程师、5 位博士研究生和 6位注册城市规划师,最后回收的有效问卷为 17 份。通过专家对上述 25 个指标的5分制李克特量表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的影响程度和重要性评分,将每个指标得分相加并取均值按从大到小排列,得出描述统计量表(表 2)。在此基础上,选择均值为3分以上的指标形成指标评价体系,共计 16 个指标,作为进行原住民主观评价调查的测量因子。

(三)街道空间活力因子分析与评价体系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群众满意度是衡量规划建设成果的标准。城市空间中的公共产品为大众共享及为其提供服务,街道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中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原住民和游客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街区历史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可见,基于原住民空间融合理念,以原住民的主观评价来分析街道空间活力影响因子,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可从一手资料入手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结构系统化的街道空间活力影响因子体系。

1.数据采集与测量

      研究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街道空间进行公众主观评价调查研究,对原住民进行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共采集了259个样本,分析街道空间活力影响因子对原住民的影响程度。问卷通过16个问题对街道空间环境、设施利用及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主观评分调查。测量量表为5分制李克特量表,请被调查者对各题项表达自己的意见,量表中所有题项都为正向项目,分值越高表示题项的影响程度越高。但单纯依靠计算各题项的总得分值来代表相关因子的影响及重要程度是不科学的,还需整体考虑各因子间的相互影响及各因子不同的权重。因而研究首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初步判断量表的结构内容,并根据题项因子载荷对影响因子进行剔除及归纳,对优化后的因子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因子影响的相关指标系数。

2.街道空间活力因子维度划分

      研究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16项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方差极大化方法对因子进行负荷旋转。模R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