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专题研究5】“微更新”理念下日照市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更新与改造探讨
规划师杂志社   2018-02-02 09:16:42
 
未有效地利用依山傍海的自然优势。

2.空间特色

      现有的民俗旅游村是以典型的本地村庄为主,建筑呈行列式布置,空间缺乏特色,不符合民俗旅游的未来发展定位。现状住宅组织不再依据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是基于日照间距等居住功能进行考虑。村落中虽然也存在着宽窄变化的道路系统,但是仅保留了交通功能,使得村落的场所感和层次性都大大降低。随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渔家乐为扩展经营空间,采取城市宾馆的建设模式,抛弃了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对游客的吸收力大打折扣,传统风貌的延续性也被割断。

3.文化内涵

       山海天民俗旅游村落位于山东龙山文化范围,传承着太阳文化和海洋文化。当地渔民在渔业生产、日常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如开光、上扛、插重旗及拿行等,当地居民具有粗犷豪放的个性,形成了许多特色的文化风尚。虽然多数民俗旅游村是由原村庄转变而来的,但是并未展现出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服务内容过于单调,仅局限于提供住宿或餐饮,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习惯等文化价值的挖掘。

4.设施建设

      山海天民俗旅游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公共设施仍较为缺乏,尤其是休闲游憩设施、健身活动场所及旅游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多数没有做到雨污分流;缺乏能源供应设施;环境治理严重落后于城市发展。

5.社会经济

      山海天民俗旅游区以本地人口为主,社会经济结构简单,但缺乏稳定性,主要经济业态为渔业和旅游业,辅助业态为农业和手工业,旅游收入成为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且旅游旺季的收入填补了休渔期的无收入。

(三)民俗旅游村更新困境

      通过对山海天民俗旅游村的现状调研,总结出山海天民俗旅游村存在总体格局缺乏系统性、公共空间缺失、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及产业发展单一等问题,面临着快速更新和循序渐进改造的困境。如何能够保持民俗旅游村的发展活力,如何在保证“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提升,成为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更新面临的主要难题。
      传统城市更新更多的强调“大拆大建”,对文化空间特色区域保护不足,破坏传统肌理和历史风貌,致使文脉缺失。随着“人本主义”思想对城市更新的影响与日俱增,城市更新不再只是为了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需要重点关注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二  “微更新”理念概述及更新改造策略

(一)“微更新”理念概述

      吴良镛认为城市是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有机体,承载着物质和文化双重内涵,城市可以通过有机更新来保护城市建筑和传统文化。“微更新”理念在城市有机更新理论下应运而生,其将局部、微小、单体的改造和城市全域范围的宏观思考相融合,试图创造一种“内外相生、上下联动”的模式。已有的“微更新”研究强调满足公众需求,通过创新资金来源、开发模式、社区培育及组织架构,达到平衡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公共用地的目的。此外,还有融合城市触媒理论、空间功能自组织理论来探索“微更新”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微更新”理念强调自下而上的居民参与,尊重城市的内在秩序和规律,把握系统的核心问题,且在不同的城市其具体策略会有所不同。
      民俗旅游村凝结着城市发展、村民增收和旅游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多重客观需求,可运用“微更新”理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进行更新改造,强调居民和城市的上下互动,尊重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采取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地域特色的维持有着现实意义。

(二)“微更新”理念下的更新改造策略

1.宏观层面:确定总体空间发展模式

      宏观层面主要是从城市总体规划角度来探索“微更新”,确定总体空间发展模式来引导城市更新,包含自上而下的全规划模式和自下而上的“微更新”模式,旨在平衡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两方面的诉求。对于民俗旅游村而言,宏观层面的“微更新”改造策略包括对城市居住、旅游、经济功能区的塑造和空间尺度的控制,实质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