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效性差异
总体城市设计是统领性的技术文件,而景观风貌规划则常常具有面向行动的抓手性特征。总体城市设计在我国实践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统一的分层次技术框架,在宏观层面主要关注对山水格局与都市形象总体关系的控制,在中观层面偏向于对建筑和空间关系的调控,在微观层面注重对使用者与环境关系的调节。可以看出,总体城市设计在实效上更关注对较长规划期内所有层面关键关系的总体控制,一般不会具体到行动层面。
景观风貌规划会考虑对城市特色梳理或风貌建设行动的诉求,如《黑河市城市风貌规划》采用了一种清晰的问题导向方法,在理性规划框架的基础上,巧妙嵌入了行动规划的内容,针对城市营销提升的诉求,打造了行动化的若干项目库和行动包,很好地满足了规划近期实施的需求(表3)。

二 实施导向下的景观风貌规划方法
基于上文的对比研究,本文初步明确了景观风貌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以及其与总体城市设计的差异:景观风貌规划以特色为导向,以面向实施为目标,是求精而非求全的一种城市空间规划类型,其编制思路更加灵活,由于地域特质的不同可能会采用差别化的技术路线。结合具体的项目实践,笔者认为,无论技术路线如何变化,有四个要点是景观风貌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将其归纳为特色导向下的景观风貌规划“4D”编制方法。
(一)区域比较视角定目标
特色化的目标是对城市风貌管控框架的提炼总结,有助于明确城市空间的特质,便于统一城市在风貌方面的认知。风貌的目标定位除受到城市规模、性质及类型等一般性条件的影响外,更需要根据城市风貌构成要素的内容来确定。我国幅员辽阔,城市风貌差异很大,在归纳已有规划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景观风貌规划的核心是在区域比较的视角上突出本地的核心特色。
区域比较是建立在地理格局、风土民情、民族文化、民俗特征和历史建设等多种维度的比较之上的,强调以人为本。因此,景观风貌规划的目标定位应以人的审美感受为落脚点,通过多维度的区域比较,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视角,明确各层面人群的目标感知,这与总体规划中关注城市发展与性质定位的目标有很大的区别。
以《海宁市城市景观风貌整体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区域比较,项目组发现以观潮和山水闻名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历史名人为核心的文化传承是海宁市给人们留下的两大风貌印象。因此,规划提出了“潮韵硖川,诗意海宁”的整体目标定位,其中前半句彰显了海宁市的观潮特色活动及“两山夹一川”的硖川格局,后半句整体体现了海宁市历史名人云集的人文特色。而在《宁德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中,项目组从区域层面出发,比较了文化传承、自然格局和产业特色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海丝茶韵、山海港城”的总体目标,彰显了宁德市“海丝文化悠远、茶韵茶道飘香、山海城相融合、三港和谐共生”的城市气质(图1)。

(二)城市演进视角定格局
从发展的角度看,景观风貌规划的主要任务可以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在于对既有风貌要素和特征的保护;另一方面在于在城市未来拓展过程中,将已有的风貌特征加以延续和强化。对于强调实效性的景观风貌规划来说,后者往往是城市管理者更为关注的方面。如果说目标定位是一种“形而上”的意向,那么格局就是总体层面的物质空间框架。基于城市有机生长的理念,顺应城市自身拓展的思路,总结前人营城过程中的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城市景观风貌的总体格局应从城市发展演进的视角进行研判与总结。
《宁德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是基于城市演进视角确定总体格局的典型案例。根据《宁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在规划期内宁德市人口增长280%,建设用地增长 230%,城市总体规模增长显著,如何通过对既有空间格局的研究来框定城市未来的总体格局是规划最为关注的问题(图2)。

在回溯宁德市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中,项目组发现宁德市起源于西侧大面积山体与东侧大海之间的一块滩涂,在不断自西向东填海拓展的过程中,山与水互嵌的整体格局未曾改变,其组团式发展的城市格局与主要路网格局顺应山水关系形成。在归纳山、水、城关系的基础上,项目组明确提出了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