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媒介图像信息的多尺度城市夜景意象研究 |
规划师杂志社 2017-12-21 09:49:20 |
|
在日间与夜间的活动空间集聚特征存在很大差别,这也直接导致日夜城市意象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差异。比如从珠海的分时段百度热力图看,居民的日间活动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而夜间活动地区则明显发生集聚现象(图1)。因此,仅研究日间的城市意象是不完整的,城市夜景意象是城市意象研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网络媒介数据的研究视角。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承载方式发生了变迁,网络媒介信息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空间已经获得了更丰富的认知方式。城市意象的表达载体——认知地图,也可以不再局限于凯文·林奇所提出的受访者的经历体验这一前提,而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大样本的网络媒介的间接传递和数据表达。网络媒介作为城市意象的传播渠道,不仅超越了本体提供传播的基本功能,更带给人不同于以往的感知;同时,网络又已然成为城市意象存在的本身,它对城市意象的展现和重构,实际上是一种符号化的拼贴与重组。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来研究城市意象。例如,Choi S等人通过各种旅游相关网站的文本挖掘和视觉图片分析,探索了互联网中的澳门意象;冯捷蕴利用旅游者博客进行多维话语分析,探讨了中西方游客对北京旅游目的地意象感知的异同;赵渺希等人以经济新闻和百度贴吧文本中的地名词频为分析对象,来建构不同互联网媒介中所蕴含的城市空间意象;Liu 基于地理信息的网络照片测度和分析人们的城市感知地图;戴光全等人通过网络旅游营销图片分析了城市管理者、旅游开发商对广州上下九的空间意象;赵渺希等人以广东 21 个城市的网络图片为数据,研究了互联网媒介中的城市意象表达。 网络媒介正成为研究城市空间社会过程的重要素材,网络媒介素材的“众酬”代表了网民对于城市感知的集体记忆和表达,因此网络媒介素材的普及应用拓展了城市意象的感知方式。正如凯文·林奇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由许多个别意象重叠而成的集体意象。这种集体意象是不同体验者心中的共同感知 ,鉴于此,本文尝试以网络媒介产生的图片作为实证分析对象,来建构互联网媒介中所蕴含的城市空间意象,试图通过研究城市空间在日间和夜间的城市意象差异,对城市夜景的意象实现活动空间分布、环境要素及主要景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人们对城市夜间景观的意象感知特征。
二 案例城市概况
(一)城市基本情况
珠海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南与澳门相连,市域面积为1696km2,下辖香洲、金湾和斗门 3 个行政区。珠海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国家经济特区之一,是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滨海风景旅游城市。经过30多年的特区之路探索,珠海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探索具有珠海特色的宜居城市建设。
(二)已有夜景规划实践
珠海的山海格局特色鲜明,城市空间格局及景观环境具有极强的自然生态特质,因而当地城市夜景照明主要围绕自身的景观特色元素建设,如海岸线沿线夜景、贯穿板障山的迎宾大道南北灯光带等。城市夜景作为珠海市政府打造新世纪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之一,从近些年来的多个照明及夜景类规划设计项目中可以看出不同阶段的规划思路。早在 2006 年,珠海市就编制了《珠海城市照明规划设计》,通过对重要道路及景观区域、景观轴线、海湾河道及重要城市节点的处理,提出了“锚”形的夜间照明体系。该规划属于传统的技术型照明规划,缺乏对城市自身空间景观特色与地区功能属性的关联分析。自2015年开始,更加注重城市空间设计与环境景观体验的夜景规划开始出现,其中包括《珠海市夜景景观规划》《珠海前山河城市空间和夜景灯光规划》《十字门地区照明详细规划》《珠海市情侣路夜景灯光详细规划设计》等。 从已有夜景规划成果看,尽管已经突破传统的照明技术工程,强化了城市空间设计对灯光照明设计的指引,并注重城市夜景而非仅仅市政照明,但在规划研究方法方面,依然依赖主观经验判断和概念先导设计方法,忽视社会大众的主体感受与意见收集,对于社会大众的审美倾向与喜好缺乏足够认识。
三 研究方法设计
(一)研究框架与研究问题
基于上述理论认识与珠海当地实践进展,笔者明确了本次研究的主要议题:如何基于网络媒介 ( 图片 ) 数据包含的信息,对城市夜景意象作出基本特征识别与大众选择倾向?日夜城市意象时空差异的具体体现如何?针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