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规划公众参与方法
规划师杂志社   2017-12-08 09:24:42
 
互动性弱等问题,因此通过传统媒体进行规划公众参与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移动社交平台本身就是一个自媒体平台,自媒体开设门槛较低,因此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对于舆论话语权的垄断;此外,借助于移动社交平台强大的传播能力,规划信息得以向更广大的群体传播。
      与传统媒体相比,移动社交平台信息传播速度更快,门槛更低,且具有良好的互动性,非常适合规划信息的发布。目前各规划机构都争相开办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官方账号,将过去在布告栏、报纸、电视新闻、网站上发布的规划公告集中在移动社交平台上进行发布,让公众能够更方便地了解相关信息。例如,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创办的“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将该院近年的部分规划研究成果集中在平台上发布,只要打开微信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查阅武汉及武汉周边市镇的规划情况。除了能够方便机构发布规划信息外,移动社交平台也能方便个体发出声音,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和广播等,垄断于少数人手中,个人通过传统媒体发出声音并影响事件结果的门槛较高。而在移动社交平台上每个个体都可以是一个自媒体平台,个人发布引起大规模转发的言论,可以引导公众价值观的转变,常常能够对事件的结果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例如,2011 年 2 月底南京市政府为建设地铁 3 号线及 10 号线而计划将南京市主城区内许多栽种于 20 世纪中期的法国梧桐行道树移栽,孟非、黄健翔等微博名人撰文发表反对观点,引起大量网友转发和评论,迅速产生了全国性的媒体效应。南京市民、全国网民等群体在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媒体平台进行持续关注和讨论,并且在线下形成表达民意的护树行动,最终使南京市政府暂停施工、建立“绿评”制度优化工程方案 。
      由于移动社交平台较强的传播功能,其也自然成为了普及规划知识的优良阵地。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旗下团队“城市数据团”于 2015 年 3月5日开办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内容均从普通民众关心的生活热点选题,如“房产新政来了,上海客户都在搜索什么房子”“假如上海地铁延长运营1小时”“逃离你终将衰落的家乡”等,文风诙谐有趣,论证详尽清晰,引发读者对于城市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引导读者建立城市规划的思考方式,即使是没有专业基础的市民,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枯燥无聊,因此创建半年时间已经吸引超过4万人订阅,篇均阅读量超过3万人次。而在知乎平台上,“城市数据团”以“团支书”的 ID 解答各种城市问题,也吸引了近10万关注者,获得超过10万次赞同。
      由此可见,较之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移动社交平台下的规划公众参与具有传播速度更快、发布门槛更低和互动性更强等新媒体特点。在移动社交平台的传播模式下,规划消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裂变式的传播效应,让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团体或主动或被动地接收信息并引起转发、评论等连锁反应。并且,移动社交平台使得公众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可以随时与信息发布主体进行互动,从而更容易引导公众达成社会的“合意”。此外,利用移动社交平台发布信息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一个个人或机构,极低的信息发布门槛能够令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

(三)平台功能的应用

      目前许多移动社交平台已经不再只具有单一的社交和信息发布功能,而有了投票、问卷及打赏等各种“玩法”。此外,移动社交平台能够作为入口搭接其他系统,如微信公众号能够链接其他网站,接入以WEBGIS系统制作的地图页面等,这极大地扩展了移动社交平台的功能。这些功能极大地丰富了规划公众参与的手段,能够促使公众参与更加高效的开展。
      移动社交平台具有发起在线投票、问卷等功能,相比于传统的调查方式,利用移动社交平台进行调查能够以较小的成本采集更多的样本,从而获得更加广泛的公众意见。例如,2016年6月, “众规武汉”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华农三角地次级功能区”的方案评选线上投票。在此前的 5 月 13 日,公众号发布了该项目的“任务书”,向社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之后对参赛方案进行了初评,选出 15 个方案进入正式评选,并将 15个方案在公众号中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通过线上公众投票占比35%、线下专家评分占比 65% 的评分方式评选最佳方案。该投票在短时间内吸引了超过四万公众的参与,而在传统的公众参与形式下,要举办如此规模的投票活动,所花费的成本将是十分巨大的。
      除了更好地开展公众调查外,通过移动社交平台搭接其他系统,规划师能够利用各类技术开展更加丰富有趣的公众参与活动。CITYIF是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微信公众平台,由于微信公众平台强大的系统搭接功能,使得CITYIF成为一个城市规划云平台。平台通过 H5 页面对接微信端口,开展过多种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例如,“积水地图”扎针活动,每当市民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