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公共设施及房屋建筑四大类要素。
(二)广州传统风貌型社区包容性发展的现状
广州历来是一座开放城市,自南越国至今以文化的包容发展著称,从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族群的繁衍生息中可见一斑。然而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座包容的城市却未体现出对传统风貌型社区的包容发展。
1.城市空间资源的差异化发展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资源的空间规划,因此城市包容发展归根结底是城市空间资源的包容发展。但由于大部分民众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认识尚有欠缺,在城市的价值取向与观念、环境治理及经济投入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自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城市空间资源的分配呈现两极化发展态势,广州的城市发展重心开始不断东拓,致使政府和社会群体过多地把目光聚焦于高楼拔地而起的新城区,而忽略了人口密集、设施老旧的传统风貌型社区,使其空间资源得不到保障,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的步伐,处于一种自由无序的发展状态。
由于居住环境的恶化和建筑物的年久失修,大部分传统风貌型社区只能以低廉的租金吸引外来移民来此工作、居住。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广州老城区中主要的外来移民为从事小商品贸易的人群,多集中在荔湾区多条骑楼商业街区及附近的居住社区。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促使没有足够用地的传统风貌型社区居民只能通过违建、插建及自行拉扯管线等无序建设行为来维护自身的空间资源权利。
2.改造的多方主体难以协调
对于传统风貌型社区而言,也曾有过几次更新改造的契机,但因历史沉积的问题过多,以及作为改造主体的政府、开发商、原住居民和外来租户的立场不同,矛盾重重,改造难度大。例如,政府对传统风貌型社区的资金投入和关注力度不足,导致城市规划对这些区域缺乏足够的关注;开发商关注的是有开发价值的土地,而对于环境整治根本无心顾及;对于外来居民而言,由于环境恶化,对居住家园缺乏归属感,加上自身社会经济条件的局限,其对于社区改造也显得有心无力,没有主导权。
3.经验不足,改造模式粗略
由于传统风貌型社区的改造还处在政府不积极、资金不到位及群众不关心的层面,往往多依赖于大事件的推动,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地进行整治,通常整治的重点也集中在外立面的修整和装饰上,与居民生活相关的配套设施被忽略,并没有真正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这种停留于表层的改造活动缺乏真正有效的实际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将针对广州城市中的传统风貌型社区所涵盖的包容发展问题,研究如何通过微改造的手段解决以下问题:①传统风貌型社区中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融合问题;②传统风貌型社区中的空间资源再利用;③传统风貌型社区公共资源的配置。
三 社区包容性发展的微改造目标
(一)社区微改造的定义
2015 年广州市政府发布了《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其中“微改造”是国内首次在城市更新的地方性政府规章中提出的概念。不同于全面改造“以拆除重建为主的更新方式”,这里的微改造是指“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主要适用于建成区对城市整体格局影响不大,但现状用地功能与周边发展存在矛盾、用地效率低、人居环境差的地块”。
(二)社区微改造的目标
城市社区的微改造不同于以往的城市改造及更新活动,它对于社区融合和遗产保护具有同样积极的作用。因此,包容性城市视角下的社区环境微改造目标主要包括修缮、整治和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完善功能配套及服务设施,保护历史人文要素,修复社区生态环境。这不仅要实现社区环境在客观物质层面上的更新与改造,还要兼顾体现社会、文化、经济和人文等综合效益,促进城市社区环境的整体提升和资源的公平分配。
1.兼顾不同利益主体的公平发展
过去采用的大拆大建的社区改造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侵害到部分社区群体的利益,导致社会冲突。因此,包容发展的社区微改造需要考虑居民的日常生活配套需求及其对环境的主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