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也谈义乌乡村建设的模式
规划师杂志社   2017-11-27 09:27:49
 
实现了节约用地:①规划用地较原用地节约了1030.32m2的用地;②通过向空中发展建设高层住宅,村民人均拥有的房屋面积由原来的60m2增加到180m2;③为村民营造了一个环境优美的、总面积达8000m2左右的公共活动空间。田畈村改造实现了“两个统一”,即村民增收与居住条件改善的统一、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发展需要的统一。通过建高层住宅,使村民房屋拥有量大幅增加,为村民财产性收入的大幅增加创造了条件;同时,规划在公共活动空间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图2)。

(3) 月白塘村是义乌首个按照“生产与生活相分离”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的园中村试点,规划节地效果十分明显。政府核定用地 34000m2,实际用地为27200m2,节地 6800m2;规划用地的65.3%被用来建设高层公寓和标准厂房,实际上已经改变为生产经营用地,其出租收入可为村民带来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月白塘村提供了一种实现节地、富民、有利于工业园区发展的多赢的空间形式,探索了一条更适合农民的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图3)。

(4) 岩南村规划探索了一条“居住上山”的新路,与资源秉赋相适应的产业及空间发展方式,即将村庄的居住功能移出村外,在村边山坡上为村民新建住房;发挥村庄中有多口水塘的优势,发展以赏荷为主的休闲农业(图4)。

      全拆全建的旧村改造模式在义乌的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然而,“全拆”造成的可用房屋资源及基础设施的巨大浪费、历史文化珍宝损失的无可挽回;“全建”造成的“千村一面”,以及其以村为单位的宅基地安置、垂直房建设所造成的建设用地的高消耗,招致了越来越多的批评。自开展田畈村试点和月白塘村试点之后,这种以村为单位、宅基地安置和四层半联体垂直房建设的旧村改造模式逐步退出义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舞台。

(二)村庄整治模式

      义乌的村庄整治工作是从 20 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最初的工作内容以清理垃圾为主,后发展为以“穿鞋戴帽”(村庄建筑物外立面的抹灰、粉刷 ) 为主;进入21世纪,内容拓展为“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和环境优化”的“小五化”,逐渐重视道路、照明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随后,针对农民在村庄外围建新房、村中原有建筑被大量闲置的现象,整治“空心村”又成为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2008 年出台的《义乌市村庄整治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强调了“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推动了村庄整治工作由关注“好看”和“居住”向关注产业发展转型,出现了一批围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村庄整治建设的案例。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带的形成和相邻村庄之间合作与分工的逐步深化以及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规划建设,又将产业带发展与相关村庄关系 ( 包括空间关系 ) 变化的现实摆在了规划师、建设者的面前,因此以产业为纽带、相关村庄合作发展、统一规划建设的“村庄群”的概念逐步明晰起来,规划师开始思考村庄整治建设工作由以单个村庄为单位向以村庄群为单位转型(图5)。

      与全拆全建的旧村改造模式不同,村庄整治工作是在保留村庄原有形态的前提下进行的。这种模式尊重村庄自然生长的规律,立足村庄现实,将现代化的产业、生活方式引入、融入村庄,推动村庄的渐变;可以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传统建筑、特色空间,留住“乡愁”。相当数量的村庄整治规划跳出村庄建成区的红线,将整治建设工作扩展到村庄全域,进一步扩展到产业带、村庄群,实现了在更广阔的范围、更高层面上资源的优化配置。

(1) 何斯路村在整治过程中引入薰衣草种植这一特色项目,由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转型,并围绕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挖掘村庄历史文化资源 ( 包括传统建筑、古树池塘、村庄名人和传统酿酒等 ),统一规划,整合提升,同时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成为乡村旅游名村。

(2) 溪华村位于上溪镇十里桃花坞入口处,相当于十里桃花坞的“龙头”,然而该村的桃林面积很小且分布零散,旅游资源与其所承担的使命不相适应。整治规划从资源建设入手,依托该村拥有的数千亩山林资源优势,将 2100亩(约14km2) 马尾松林改造建设成为连片的桃林、银杏林和板栗林,解决了以桃花为主题的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不足的问题。溪华村规划不仅跳出了传统村庄规划偏重于村庄建成区范围内的物质空间建设的窠臼,还将村庄建设规划扩展到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