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旧城住区的更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图2)。

三 广州旧城住区形态的演进推断和区域分析
(一)从历史、区位与人文等方面研究广州旧城住区形态的演进过程
城市形态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选取具有地域典型特征的旧城住区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研究对象不是以往保护规划限定的标志性或纪念性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而是经常被政府和大众忽视的旧城普通住区,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是以居住为主、以商业为辅的混合型街区,如广州的东山、西关旧城区都存在大面积的历史形态区域。其整体环境存在的意义远远大于单个纪念性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但此类旧城住区也是最容易被忽视,遭受破坏最严重,规划管理工作最难下手的城市区域。
研究过程中针对国内旧城住区的基础调研工作十分重要,通过微观尺度形态信息的实地勘察和记录,形成详细的矢量数据图库和评价结果。本文研究的形态要素的量化指标体系,可为规划管理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从平面形态三要素入手,分析案例区域呈现的形态特征及演变规律
城市形态研究贯穿于每一个细分的形态要素中,包括街道平面格局、街道尺度、建筑立面和建筑材料等,首先形成细分要素的形态结果,然后不断综合直到得到最终的城市形态区域划分结果。需要强调的是,形态区域的划分格局是建立在历史地理的时空基础上的,是对旧城住区形态历史演变的动态理解。为了记录并分析此动态过程,研究中运用了大量细节化的图形标识来梳理城市形态的时空发展过程(图3)。

(1)平面单元的分析研究。
平面单元可以细分为 3 个要素,首先是作为平面单元形态骨架的街道系统,包括街道等级布局、街区划分模式和街道平面形式等;其次是地块模式,研究地块序列及其组织方式,包括地块划分、地块“主次”出入口模式、地块组团等;最后是建筑平面布局,表达的是建筑与地块之间的关系,包括长条形地块情况、不规则大地块情况等。在界线划定过程中采用了“多等级分区界线”的方法,通过不同等级的界线表现不同程度的形态结果,由于广州西关住区的历史形态复杂性,研究采用了四等级分界线的划分体系,等级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下降。而平面单元的划定结果将直接影响最终城市形态区域的结果。
(2)建筑类型的分析研究。
建筑类型的研究吸收了意大利学派关于建筑类型学的思想和理论,首先会基于历史时期对建筑类型进行分类,如广州西关住区就选取了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 4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类型。其次,进一步研究建筑平面格局,包括建筑总平面、建筑内各层平面及其与外部公共街道、广场空间的关系;最后研究建筑外型,包括建筑立面、材料等内容。
(3)土地和建筑利用的分析研究。
土地和建筑利用作为一种空间使用的属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包括土地使用性质、建筑各层使用性质和最初建设用途等较易发生变化,其对城市形态区域的结果影响较小。经历了多次历史时期转变,现今广州西关住区中以“住转商”的演变为主,还有小部分“住转公”的情况。
(三)形态三要素的综合结果:城市形态区域
上述形态要素都是地理调研中的观察对象。在特定区域,这三种形式综合体一起构成有别于周围城市环境的“形态同构复合体”,即“城镇景观单元”,形成的区域范围就是“城市形态区域”。
从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说,反映到图纸上的城市形态区域,是综合分析形态三要素的结果。但是,在确定城市形态区域的过程中,形态三要素的影响作用是不一样的,影响作用排序为“平面单元—建筑类型—土地与建筑利用”。这种形态影响效应的变化规律也是形态基因和空间适应性的研究基础。
与上文中平面单元的划分模式类似,城市形态区域也需要通过不同等级的形态单元界线进行划分,反映的是各个形态区域单元间的历史层级结构。以西关宝华路街区为例,采用了“三等级”的形态单元划分方法(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