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日本韧性社区营造经验及启示——以神户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灾后重建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17-11-06 09:45:51
 
的实践不断丰富,韧性社区概念逐渐成熟。

三 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灾后重建

(一)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简介

      六甲道车站北地区是“阪神大地震”灾后的一个重建单元,南邻 JR 神户线和六甲道车站,北接手干线,东临六甲本通购物街,西侧为神户市立滩小学,面积约为 16.1hm 2 ( 图 2)。地震前,该区域老旧木屋密集,商业设施集中,开放避难空间不足。“阪神大地震”导致了该地区的土壤液化,70%的建筑被损毁,地震后的火灾导致受灾状况更加严重,约有 60 人遇难。如何有效完善基础设施,创造防灾空间,如何向社区居民传授防灾知识,如何应对社区老龄化,提升社区自救能力,成为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灾后重建的核心内容。

(二)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灾后重建策略解析

1.环境韧性:实行“土地区划”政策,开辟防灾公共空间

      地震前,六甲道车站北地区存在道路狭窄、公园等开放空间不足等问题,而地震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壤液化,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被破坏,该区域应对灾害的环境韧性不足。因此,地震后该区域主要是进行基础设施的重建,如通过拓展城市既有的道路,对公园进行基盘整备,解决土壤液化问题,创造防灾空间。为提升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的环境韧性,日本政府实行了“土地区划”政策,通过对用地空间位置形态和大小的划整以及资金补助的方式,开辟出了具有防灾功能的道路用地、广场用地和公园用地,并对地质进行改良,提升了社区生活品质和土地价值,为进一步进行住宅重建,吸引人群入住奠定了物质基础。
      “土地区划”政策的具体操作流程是:首先梳理并确认现状土地权属;其次对既有片区城市规划道路所形成的街区进行划分转移。由于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增加公园用地和道路用地面积,导致每一户居民所持有的土地面积都有所减少,因此政府依据补偿标准对减少的土地量进行资金补偿,以完成土地的重新分配和道路公园的建设(图3)。

      自“土地区划”政策施行后,六甲道车站北地区开辟了六甲町公园、六甲道北公园和森后公园等兼具生活休闲及防灾避难功能的空间。同时,该区域重新建设了城市道路和步行专用道路,疏通了避难和救灾的通道,完善了地区范围内的救灾医疗、消防等配套设施,并对区域的硬件抗灾和灾后恢复能力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以六甲道北公园为例,依据规划已将其建设成面积为8 000m 2的防灾型公园,在草坪上配有婴幼儿的综合游乐设施、池塘、凉亭和花池,使其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此外,它也被定位为小区防灾中心,配置了水量为100吨的防火水槽,在紧急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临时避难场所(图4)。

2.制度韧性:建立多元参与机制,促进“官学民”三方合作

      单一主体的重建模式在面对大范围灾害时往往力量单薄,缺乏灵活的弹性。而六甲道车站北地区在灾后重建中成立了居民、政府及专家三方参与的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社区营造联合协议会,开创了“官学民”三方合作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发展协议会主体参与社区发展计划,政府出台政策和计划(财政、补助计划及法律支持),为灾后重建提供支援,专家与民间团体协作参与灾后重建,并设立社区咨询中心。这种合作方式保证了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图5),有序地完成了灾后重建工作 (表2),活跃了社区组织,提升了民众进行社区自我营造的能力,培养了统筹社区发展的人才。

3.个体韧性:注重灾害管理教育,提升民众防灾自救能力

      当遇到灾害时,个体做出正确的自救行为能够大大减少灾害产生的影响。因此,在提升个体韧性方面,日本政府在提高民众防灾意识和普及防灾知识上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依照“关于推进减灾国民运动的基本方针”,从防灾活动、知识传播、防灾投资、多元协作和防灾实践等方面做出了全面指导。例如,积极培养在校学生的防灾意识,编制《危机管理与应对手册》等教材,指导中小学开展防灾教育活动;开展多样化的防灾教育活动,宣传“自助、互助和公助”意识,确立了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