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提升城市韧性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技术探索
规划师杂志社   2017-10-31 16:04:26
 
生态廊道等要素及指标等城市规划控制要素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表1)。

(三)城市气候地图研究

      城市气候地图是从分析城市气候特点出发,从规划控制的角度为城市气候环境的改善提供技术建议,从而提升城市韧性,适应气候变化,主要包括城市气候分析图和气候规划图。其中,气候分析图是通过GIS将城市风环境、热环境、污染状况的实测或模拟数据与地形地貌、土地属性等信息相叠加,分析城市气候要素与空间的关系;气候规划图则是在分析图的基础上,通过叠加规划信息提出保护、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的规划建议。
      例如,20 世纪 70 年代德国鲁尔地区市镇村联盟 (KVR) 以杜伊斯堡为对象,首次绘制了“城市气候环境图集”;1992 年斯图加特在不同尺度的气候分析图基础上,绘制了气候规划图,提出了气候改善的规划控制建议(图1);2006 年香港从湿热气候特征和城市形态出发,编制了城市气候分析图,并结合中尺度 MM5数值模拟,综合考虑影响热负荷、风流通潜力与人体热舒适度等6个主要地理和影响参数,分析香港各地区的风环境情况,并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改善提出了规划建议(图2)。

(四)小结

      从以上城市韧性的理论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中可以看出,城市韧性包括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等方面的能力,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其中洪涝、高温、干旱和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是引起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城市规划领域对气候调控的认识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气候剧烈变化的趋势,存在认识不足、理念不清和手段不足等状况。为此,2016 年我国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出台《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创建气候适应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而城市规划是其中的重点领域。
      城市气候适应性规划可以减少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是目前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气候适应性规划主要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减缓气候变化主要是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角度稳定或降低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防止气候暖化加剧;适应气候变化则是通过探索城市规划控制要素与气候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规律,采取相应的规划策略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二  气候适应性规划的目标、原则

(一)规划目标

      气候适应性规划是通过建立规划控制要素与城市气候状况之间的耦合关系,寻找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和机制,提高城市韧性,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为开展与城市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开发建设活动提供对策和措施指引。

(二)规划原则

(1) 城市生态安全性原则。生态安全是韧性城市的基础和核心,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维系安全的基础上,通过生态服务功能为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维护保证城市生态安全的关键性要素,提高城市气候适应性和韧性。

(2) 人体舒适性原则。从人在环境中活动的舒适性和人体的生理限度出发,基于风速、气温、降水及太阳辐射等气候要素进行合理规划,使不同人群在室外环境处于人体温度、风速舒适范围以内。

(3) 物质空间与自然气候协调性原则。城镇物质空间环境应从气候的视角出发考虑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所需,从选址、布局、空间组织、开放空间、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朝向、形体、平面与功能布局、气流组织、建筑色彩、围护结构和设备等方面与自然气候充分协调。

(4) 能源利用高效性原则。通过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倡应用生物能源,转变现代城市高耗能、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对常规能源的使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城市节能减排的目标。

三 着眼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关键技术

(一)绿色碳汇网络技术

      城市绿色碳汇对于提升城市韧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划定生态红线、布局生态冷源及打通城市风廊等一系列绿色碳汇网络技术,将城市人工绿地糅合自然生态基底形成绿色碳汇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