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梅山保税区和大榭经济开发区为依托,规划工业用地规模为 4588.9hm2;镇海片区以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规划工业用地规模为1676.3hm2。依据规划拼合总图,宁波市区现有工业用地13439hm2,除去总规中心城范围内工业用地外,外围组团、乡镇工业区块及部分乡村重点区块的工业用地共有4785.6hm2,占比达36%,此类工业区块仍是未来的发展重点。中心城范围内工业用地主要集中于临港及南北绕城区域,部分现状工业用地正在逐步转型。
(1) 规划工业用地内的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内现有工业用地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发展的重点,应注重提质提效,移除重污染、低效益及与区块定位不符的企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该类工业用地空间稳定,且有一定发展基础,现状规模予以保留,应在宁波市六区全域范围内统筹,围绕现状工业区块打造工业集群。该部分工业用地总规模为8524hm2,占现状工业用地的49%(保留)、占规划工业用地的63%(已建成)。这部分用地中国家级、省级及市级园区占有很大比重,同时未来将结合现有重点园区予以相应的增量用地安排。
(2) 规划工业用地外的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外的现状工业用地是未来宁波市城市转型拓展的主要承载空间,该部分空间或是临近城区的工业区块,应予以控制消减、优化提升;或是城区内的工业区块,将逐步改造或搬迁;或是乡镇村非重点工业区块,应严加控制规模。该部分工业用地总规模为9038hm2,占现状工业用地的51%,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工业用地的未来用地无法保证,未来工业用地空间资源整合的任务艰巨。
(二)与生态保护红线叠加
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是具有保护城市生态要素、维护城市总体生态框架完整及确保城市生态安全等功能的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对生态保护有不利影响的项目,尤其是现状的工业项目,应引导其进行改造和产业转型,逐步转为与生态保护不抵触的适宜用途,或进行异地迁移。宁波市六区生态红线范围内共有工业用地 1426hm2,占现状工业用地的 8.1%,主要分布于结构性生态带内,如三江沿线、山体周边的生态管控区及绕城高速公路、甬台温铁路、萧甬铁路沿线生态缓冲区内,其中近40%位于三江片区与北仑片区、镇海片区之间的结构性生态带内。
(三)与中心城建设控制线叠加
宁波总规确定的中心城区建设控制线外共有现状工业用地 2805hm2,占现状工业用地的16%。由于市六区部分乡镇的建设控制线尚未确定,本次统计暂不包含中心城范围外的区域。该部分工业用地基本与生态红线内的现状工业用地吻合,应及时向城镇建设集中区内迁移,同时加强生态红线管控。
(四)与国土中心城区土地增量空间叠加
依据国土部门 2020 年前中心城区的新增土地指标,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 4788hm2。在与城市规划拼合图对比后,可测算出 2020 年前的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为 637hm2,占新增土地指标的13.3%,占规划工业用地的4.7%。未来宁波的城市建设中,实际工业用地的增长空间极为有限,用地投放紧缺,如何在此严峻条件下保证宁波经济的健康增长,是城市规划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五)存在问题
(1) 在空间布局方面,宁波工业用地布局总体上与城市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一致,呈现沿海及环城布局的态势,但是在结构性布局之外仍有大量现状零散工业区块,主要为现状乡镇工业及其他零散未入园区块,这部分工业用地的比重近40%,是未来更新改造的重点,面临较大的改造压力。未来新增工业用地指标有限,将以存量更新挖掘为主。
(2) 在产出效率方面,由于缺乏整体工业用地的分级管控措施,市六区内的工业用地产出效率不高,尤以零散分布、未入园的工业区块较为显著。总体上工业用地的产出效率依据各自园区的等级递减,但是国家级、省级及市区重点工业区块与上海104个工业区块的产出效率有较大差距,而且部分待调整用地性质的乡镇工业区块的用地产出效率较高,未来调整时面临较大阻力。
(3) 在空间管控方面,目前涉及工业园区、工业用地管理的职能部门主要有规划、国土、经信、发改和商委等,各部门的空间管控的侧重点不同,但管理权限交叉混乱,且各部门编制有相关规划对园区发展进行引导,各规划间缺乏融合衔接,实施困难。
三 基于存量开发控制的工业用地空间整合与管控思路
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