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电商集群导向下的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机制
规划师杂志社   2017-10-17 09:54:56
 
、生活空间得以重构。乡村内部以电子商务为主导的生活—生产复合空间的融合扩张,主要体现为生产、生活空间的一体化,进一步取代原有传统农业家庭养殖和日常生活空间,杂乱分布的废旧塑料加工作坊亦得以嬗蜕。这一阶段,为集约用地、节约成本,电商产业发展从家庭作坊开始,网商一般以农宅作为“门店”,利用后院及宅旁土地搭建临时厂房,在水平空间上形成多样化业态集聚空间,衍生出“前店后厂”“厂店相邻”“厂包围店”等多种水平空间格局;在独栋建筑的垂直空间上,居住通常在二楼,一楼为厂、店,逐渐构建差异化的产居一体化形式(图4)。虽然这样的布局方式大大挤兑生活空间,但有利于村民利用自家土地进行家具生产,而无需租借场地。有条件建厂的村民一般在靠近道路一侧建房,房屋后面建厂,因此厂房规模有限,一般为150~600m2。周边各村民小组则主要利用自家农宅,或只做网销而不进行生产,或利用自家住宅一层院落实现“产居一体化”,这种作坊式家具网销业逐渐在全村蔓延开来,实现对乡村空间的重塑。

(三)村落空间形态演进:由点带线,蛙跳增长

     在电商集群的扩散效应下,随着电商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网商群体从最初的一家独大逐渐沿南北向主干道 —— 睢朱路(网商一条街)形成地理上的集聚。在家具网商的主导下,相关零部件、配件、板材与物流等各行业也开始沿睢朱路不断涌现,同时网商在周围村组呈现散点式分散布局。根据功能与形态互适理论,空间功能变迁是推动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根本动力。电商产业在东风村的集聚通过对乡村物质要素和功能要素产生影响,从而推动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化。因此,网商的扩散必然引发乡村物质空间的嬗变,东风村最初仅有一家家具厂——孙寒的美怡家家具厂,通过以其为基础的模仿学习,网商的跳跃式扩散带动生产空间的规模扩张与数量增长,居民先后沿睢朱路两侧布置宅基地及厂房,并沿东西向道路两侧及周边村组蔓延,实现“蛙跳式”的由点带线增长,最终形成以睢朱路为轴线带状生长并逐渐向外扩散的点轴模式空间结构特征。其中,东风一区建成区域范围较大,网商多利用现状住宅院落进行生产或见缝插针加建厂房;东风二区自2006年开始沿道路两侧新建住宅和厂房,采取的是政府划定宅基地、居民自建的方式(图5)。

(四)空间分异机制:领军企业示范与社会网络支配

      电商产业集群的引入带来了东风淘宝村空间的巨大变迁。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在偶然、历史事件和自然资源禀赋要素的作用下,一些产业最初在某些地区的发展可以形成一定的初始优势。电商发展初期,东风村借力“互联网”的东风,在领军企业的示范效应下,开始乡村产业的转型发展,对乡村空间和用地组合类型提出了新的需求,乡村空间实现自主重构。此外,在农村特殊的社会网络的作用下,东风村网商数量实现井喷式增长(图6),触发乡村物质空间的自发生长。

1.领军企业示范下的空间自主重构


      电商时代的到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领军企业示范效应下网商群体的壮大,触发乡村空间的自主性重构。2006 年之前,东风村还是一个以废旧塑料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空心村”,能人对电商产业的引入,引发了东风村乡村空间的一场巨大变迁。电商发展初期,在领军企业的示范效应下,电子商务这一新鲜的商业模式引发农村群体的关注、模仿,使东风村成为家具生产与网上销售的集聚场所。随着家具销售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木材、机械销售、物流快递与产品摄影等相关产业逐渐开始进驻。越来越多的村民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就业高度非农化。东风村主导产业由废旧塑料加工向家具网销的自主转变及产业业态的多样化衍生,对乡村用地功能与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产居一体化复合空间的生成,生产、服务空间用地比重显著上升,生活空间与农业用地受到挤压。

2.社会网络支配下的空间自发生产


      农民自发自觉的市场行为是东风村电商集群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是一个由血缘、地缘和亲缘关系交织而成的独特的社会网络,这种以情感为纽带的特殊的人际网络和处世方式,使乡村有着特殊的从众跟风的“社会土壤”,个人的成功很快会带来大批模仿者,有利于电商模式的扩散与传播。在电商发展初期,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能人在外部市场的拉动下,进行新的生产经营项目的试验,项目的成功通n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