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社区文化和社区精神的培育。对于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心区而言,传统老旧街区的开放营造将有利于改善环境,激发片区活力,促进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与传承,从而提升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空间品质。
实现空间共享是城市的应有之义。人们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城市空间,理应共享这一成果。而街区开放是空间共享的前提,开放为共享提供了可能。原有的封闭社区或大尺度街区占用了城市大量的土地资源,这些区域开放度低,公共性大大减弱,居民难以充分享用稀缺的公共空间资源,尤其是在山地高密度城市中心区,此类问题更为凸显。因此,提倡街区开放,实现空间共享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走向包容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开放与共享是城市的本质
城市社会作为人类群体的一种结构系统,其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强群体团结的整合。由此可见,现代意义的城市必须是开放的,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同时,也应是共享的,利于加强群体团结的整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早已突破地域的局限,开放与共享成为时代主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具体的落脚点是城市的开放;“共享”则意味着机会公平,人人更多地享有发展权利和成果。街区制的核心要义正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也与城市开放、共享的内涵相吻合,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 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特征与问题
(一)复杂地形切割功能空间
山地城市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中心区易形成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城市景观,但也因用地紧张,人口、功能高度聚集,导致中心区街区建筑密度大、功能混杂、公共空间缺乏、交通拥堵和联系性差等,易造成中心区街区环境恶化、生活品质降低及活力下降等问题。同时,复杂地形易产生阻隔作用,山地城市中心区一般道路曲折,交通联系不畅,步行路线难以形成网络,在空间层面上不利于形成开放度高的街区。此外,受区位、地形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山地城市不如沿海发达城市的开放度高,居民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不能充分地理解街区开放。
(二)资本力量主导的城市更新对街区原真性造成冲击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手段,但现阶段中心区的更新往往受资本力量的控制,会以牺牲传统街区为代价。在区域更新后,原有的城市肌理、街区尺度、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被严重破坏与重构,街区的原真性遭受巨大冲击。随之而来的是绅士化行动,城市中心区被银行、高端写字楼、高档酒店和奢侈品店等占领,普通人群被排斥在外,中心区成为了所谓的“高端人群”的俱乐部。资本的力量一方面带动了城市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拉动了 GDP 增长;但另一方面,高地价造成了中心区风貌单一,城市俨然成为了获取更多资本的机器。长此以往,街区居民身份重构、居住空间分异、社区邻里关系逐渐冷漠、原有生活方式发生巨变,城市更新后街区新旧空间形成强烈对比(图1)。

三 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开放与共享的规划思路
(一)树立空间共享的规划理念
实行街区开放应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共享、包容是应有之义。对于山地城市中心区而言,公共空间资源极其有限,在更新改造中应融入共享理念,营造属于城市居民的开放空间,提升城市整体生活品质。此外,中心区及其周边的老旧社区散布着大量衰落的微小公共空间,受地形制约,可达性较差,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常常被闲置或被临近居民当做私人空间资源所占据。基于此种境况,首先要明确公私界限,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其次,应结合山地城市中心区的实际情况,挖潜老旧社区存量微小公共空间,构建完善的步行网络,连通周边城市公共空间,形成通达共享、联动互补的公共空间网络。
(二)以街巷公共空间营造为导向
“平等使用和享受城市和人类住区,提高包容性”是《新城市议程》的核心愿景。开放空间具有公开、自由的优越性,为人与人的交流提供了空间,是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场所,也是非物质的城市形态延续的极好媒介。公共空间是城市走向社会共享、包容发展的核心途径之一。公共空间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包容程度,只有公共空间才能让所有民众均等享有。作为山地城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