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师论坛4】“小街区规制”——“街区制”的成都实践
规划师杂志社   2017-09-19 10:31:15
 
保规划理念得以全面贯彻与落实;②对中心城区现有规划进行全面评估,找准问题,制定出“小街区规制”规划建设的实施路径;③划定示范区,重点突破,以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带动“小街区”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④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制度、政策、监督机制,作为规划支撑,确保规划理念落地,实施不走样。

三  成都“小街区规制”的实践内容

(一)系统研究,制定标准

      “小街区规制”的建设目标不仅仅是单纯要求街区规模要“小”, 其还是一项系统性强、涵盖面广的复杂目标体系。因此,成都建立了一套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对涵盖用地、交通、服务设施,以及生态、业态、文态、形态方面的 7大项18小项内容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小街区规制”的系统研究,成都制定出更符合其实际情况的规划建设标准,作为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和规划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具体内容涵盖以下7个方面。

(1) 确定不同类型“小街区”的尺度规模。

     “小街区”主要分为由商业商务功能主导的“小街区”和由居住功能主导的“小街区”两类。以商业商务为主导功能的“小街区”的尺度宜控制在 0.8~1.5hm²,不宜超过2.0hm²;以居住为主导功能的“小街区”的尺度宜控制在2.0~3.0hm²,不宜超过4.0hm²。

(2) 优化道路体系,提高路网密度。

成都在优化道路体系、提高路网密度方面制定的规划标准如下:
①在国家规范“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成都传统空间特色,增加“街巷”一级,形成五级路网体系,并制定出适宜成都交通出行特点的各级道路设计及管控标准,涵盖断面及交叉口设计、街道设计、交通组织管控、慢行空间及地下空间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多项标准(图1)。

②规定成都市整体路网密度不低于10km/km²(高于国家不低于8km/km²的要求 )。商业商务功能主导的“小街区”,路网密度不低于14km/km²;居住功能主导的“小街区”,路网密度不低于10km/km²。
③提升公交服务水平。结合地铁站点,优化公交线路布局,对各种公共交通换乘方式进行合理规划,实现无缝换乘;对于未设置公交专用道的公交干线路段,均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④构建自行车及步行交通系统,串联公共服务设施、景点、公园及历史遗址等节点,形成体现城市活力的慢行走廊;将街区内的地下公共空间、下沉式广场、建筑、街道、开敞空间、二层连廊与天桥进行串联,形成立体步行路径。

(3)完善公共服务,方便市民生活。

成都在完善公共服务、方便市民生活方面制定的规划标准如下:
①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以 10~ 15 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就近配套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社区服务及社区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公共服务圈;结合公园绿地、广场集中设置公共服务中心。
②统筹划定沿街商业界面,居住地块应至少保证沿一条城市道路设置连续的沿街商业,并结合公共服务中心,在宽为12~25m的道路沿线设置商业街。

(4) 构建生态网络,增加开敞空间。

成都在构建生态网络、增加开敞空间方面制定的规划标准如下:
①坚持“开敞空间只增不减”的原则,采用大中型广场、绿地和分散性的小广场、绿地相结合的布局方式,构建功能完善、级配合理、空间关联的开敞空间体系。
②按“300m 见绿、500m 见园”的原则,“见缝插针”地就近增加小游园、微绿地,增加特色开敞空间;根据小游园、微绿地所在区域的不同文化、风貌特征,利用标识、雕塑小品和休闲设施等的设计体现巴蜀文化,记录成都符号,留住成都记忆。

(5) 强化功能复合,提升街道活力。

成都在强化功能复合、提升街道活力方面制定的规划标准如下:
①在片区层面,实现生产及生产配套和居住及居住配套功能高度复合的用地布局;在街区层面,鼓励“居住+商业、商务”“轨道交通+商业、办公、居住”等土地混合利用;在建筑层面,鼓励商业、娱乐、办公、酒店和居住等多种功能在同一建筑内垂直融合。
②充分结合现状资源,强化各片区的产业特色,打造一条以上的特色街道或特色街区。

(6)传承历史文化,打造特色街区。

成都对体现本地特色的 11 个风貌片区、60条特色街道、125个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