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如何满足旅游业发展所需,创新和丰富旅游业态,并建立以旅游业为带动的共荣机制。
3.“景区化”空间布局策略
规划应以城市为载体建设开放式景区,围绕“旅游服务功能优化”来组织空间布局;以提升服务品质和体现旅游便利化为出发点,合理考虑旅游服务功能的分层、分区布局;利用生态山水基底,营造良好的旅游体验和城市宜居环境。
4.“多元化”交通引导策略
规划应基于“内联外引”的便利化需求,结合城市居民、游客的各类出行方式,采取综合性交通策略。在外部交通方面,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打造多维一体的快速通达体系;在内部交通方面,基于人本交通理念,以公共交通、慢行系统为主导,串联景点及城市功能组团,构建生态低碳交通体系。
二 巴马县总体规划实践
(一)项目概况
巴马县作为广西重点打造的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聚居着12个民族,总人口约为 27 万,其中县城常住人口为6.6万,城镇化率为32.5%。近几年,巴马县依托优势地理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大打“长寿养生”的品牌,积极发展地区特色种养殖业、长寿食品制造业和旅游服务业,获得了“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十佳最美的小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广西优秀旅游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等众多荣誉。2013 年,巴马县地区生产总值达 26 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 25 亿元,同比增长26%;全年接待游客达263万人次,是2008年接待人数的4倍(表1)。

虽然巴马县正处于旅游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但是在城市建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总体表现为县城建设滞后于旅游发展的诉求。
(二)规划内容
根据巴马县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本文基于“旅游+”理念,从区域合作、产业发展、功能布局和交通规划四个方面对巴马县总体规划展开探讨 ( 表 2)。

1.坚持联动效应,深度融入“一体化”区域合作
巴马县是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整个旅游区还包括东兰、凤山、大化、天峨及都安等地。规划以旅游为切入点,构建“两带三区”的旅游发展大格局,并重点谋划各片区在旅游分工、游线组织和设施统筹等方面的“一体化”机制。
(1)旅游分工。
核心发展区,即巴马县,是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内部联动的枢纽。该区域以长寿养生文化为主题特色,发展长寿养生、休闲度假和长寿探秘等项目,充分发挥辐射集聚和带动作用,加强与东兰、凤山的旅游联动,共同构建以巴马县为核心的东巴凤长寿养生旅游金三角(图2)。

重点发展区,以巴马县为龙头,包括东兰、凤山两县。该区域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大力发展长寿养生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共同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协调发展。
联动发展区,包括天峨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和大化瑶族自治县,形成了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南北两翼。该区域在核心发展区和重点发展区的辐射带动下,共同构建桂西北长寿养生旅游圈。
(2)游线组织。
对外,规划加强巴马长寿养生国 际旅游区与百色、河池的联动发展,构建百色—国际旅游区—河池红色旅游线路,重点加强与贵州、云南和广东的旅游联动协作,打造跨省旅游线路。对内,规划以长寿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以长寿养生、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巴马—东兰—凤山旅游金三角环线。
(3)设施统筹。
规划提出要大力改善各县城通往主要休闲度假区、重要景区和景点的道路,形成公路网络;保障景区和景点的供电、供水设施,将城镇内或临近的景区、景点的供给设施纳入城镇市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