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改革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一并加强有效、优质供给,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其实质是解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即强调从供给端、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自 2011 年我国经济发展增长率持续走低,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阶段,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党综合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和我国现阶段发展特征的综合判断。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 5 个方面的工作要求,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需求侧发力转变为依靠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更加注重解决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通过供给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更需重视有效供给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从我国城市发展的环境看,城市转型发展重在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做好“加减乘除”,应从单一的物质空间设计向空间管理与城市经营并举转型,推进城市转型发展。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存量规划实践及发展思路
(一)我国存量空间的规划供给实践
(1) 改革开放后,以“补欠账”为主要特征的基础设施供给。
我国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伴随我国城市发生的急剧而持续的变化,城市更新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和人们关注的热点。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缓解住房短缺、改善居住条件和出行条件的需求,偿还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欠债,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合肥、苏州与常州等城市为代表,开展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
(2)20世纪90年代后,以“扩大规模”为主要特征的物质空间供给。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在我国全面实施,以“退二进三”、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为标志在全国全面铺开,以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如深圳、沈阳、天津和上海等。这一时期老城区大面积的存量拆旧建新,城市开发从平面扩张向纵向高容积率开发转变,导致老城基础设施压力巨大,传统文化与社会结构的破坏等“城市病”出现。
(3)21 世纪以来,以“提质增效”为主要特征的公共服务供给。
2013 年中央城镇工作会议以来,再次强调了“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对城市存量空间供给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2016 年我国划定首批城市开发边界,各大城市纷纷提出了以存量开发为核心的内涵式增长战略,以公众诉求为核心,加强城市修补,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深化对存量土地供给的认知和操作模式,注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和活力,改善民生需求,如上海在“社区服务、创新经济、历史传承、慢行生活”4 个方面开展的更新项目试点;另一方面,建立城市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机制,摆脱原有“两证一书”模式对存量空间的供给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存量开发逐步走入正轨,如上海《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广州市城市更新局挂牌成立和深圳的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等。
综上所述,30 年来我国的规划供给从原有的以住宅开发为主导的土地财政开发向多元化、面向公众需求的供给转变,从单一的物质空间供给逐步向空间管理与城市经营并举转型,推进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
(二)主要问题
从我国存量土地发展看,其根本问题是“供需错位”,主要表现为:①土地投放和市场需求不契合,土地结构性过剩,公益性设施得不到保障,如何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成为关键问题。②空间资源日趋紧张,外延式的粗放开发,带来老城肌理破坏,城市传统风貌缺失,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容量超负荷等“城市病”。③旧城社会网络遭受破坏,社会空心化、离散化,文化认同感和人文精神弱化。④政府投放与公众需求错位,单纯强调自上而下的空间资源配置导致公众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主要思路
从我国城市转型发展情况看,落实存量土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注重“供需平衡”,实现“提质增效”。
(1) 转变思维方式,从效率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
应着手于我国现行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