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绑定,为规划实施设定可预见的路径。
二 策略研究
(一)规划目标转变:从短期形象改善到可持续修复
传统的街道环境整治规划旨在短期内改善物质环境,而无法回应街道物质环境持续衰退的问题。因此,街道环境整治规划需要统筹街道发展的长期目标与近期诉求,根据街道功能、性质制定长期发展目标,明确街道未来城市功能更新的主要方式、方向,突破“面子工程”的局限,通过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结合,实现街道的永续发展。
(二)核心价值观转变:从形象提升到民生工程
街道环境整治规划需要回归为“人”做规划的根本,而非停留在形象提升的表面问题上,从过去关注地标、亮化和立面整治问题,到真正关心居民日常生活的诉求,从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修复和人文场所复兴等方面入手,真正使街道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增强居民城市生活的“获得感”。
(三)规划思路转变:从强调标准到体现街道特色
街道环境整治规划往往需要在短期内实现城市环境的重大提升,而标准化做法是目前常见的整治手段之一。然而,标准化、均质化的整治手段往往容易造成千街一面、形象呆板等问题,因此街道环境整治规划在强调统一标准的同时,还需要挖掘街道本身的生态环境特征、产业特征和人文特征,真正做到体现街道特色。此外,街道环境整治不能“大包大揽”,要注意公私分明,特别要注重调动居民对景观风貌特色营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街道的多样性和可识别性。
(四)实施方法转变:从“一揽子”规划到分要素、分部门导向实施
街道环境整治规划是实施导向型规划,应采用合适的项目实施机制。由于街道涉及的管理部门非常多,且整治内容非常复杂,需要将规划拆解为分要素、分部门的具体项目库,明确项目牵头单位,估算各项目投资金额,并通过规划实施总咨询等方式进行把关,严控项目质量。
三 典型案例:广州南沙新区金岭路环境整治规划
2014 年底,广州南沙新区政府为改善城市功能,服务城市居民,科学引领南沙新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南沙新区的城市环境品质,开展了金岭路环境整治项目。
(一)道路基本情况
金岭路地处广州南沙中心城区南沙岛分区,北部路段位于蕉门河中心区内,南部路段与明珠湾区起步区仅一路之隔,是两大自贸区区块的联系型道路之一。金岭路全长5.85km,北起进港大道,南至环市路,涉及“六村一地”七个行政辖区,贯穿南沙蕉门河中心区、黄山鲁森林公园和西部工业园三大组团;道路级别为城市次干路(生活性主干路),其南北两头与城市主干路呈“丁”字相交,与岛内联系较多(图1)。

(二)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金岭路现状功能以村庄居住为主,居住用地占 1/3,整体生活氛围浓厚。道路北段有较多的批发市场,南段聚集了较多工厂,并形成了多个创意园区;沿线有黄山鲁森林公园,并有金洲涌、大涌涌两条河涌穿过,生态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由于金岭路长期缺乏必要的规划管理,现状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街道环境整治涉及的要素极多,内容极为繁杂,为便于描述,可以从平面、立面和设施三个层面对金岭路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
1.平面问题:断面设计不合理,景观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金岭路两侧功能以居住、工业和批发市场为主,公共绿地、广场及服务业用地缺乏;景观本底资源较好,山林河涌丰富了景观界面,但未得到有效利用;道路断面设计、设施布局不合理,人车矛盾集中在板头村、大涌村等村庄路段。
2.立面问题:低品质建筑影响城市形象
在建筑品质方面,批发市场、临时建筑和工地围挡对街道环境品质的影响最大,需要在近期实施重点整治;招牌广告与建筑的关系不佳,特别是独立式广告的设置缺乏统一布局;村庄居住建筑量多面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