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PD】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实践——以四川省华蓥市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17-07-17 11:05:58
 
的弹性控制。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建设宗旨

      海绵城市规划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依托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完善来解决城市单一的防洪排涝问题。通过“大海绵”视野与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的融合,以尊重自然为原则,顺应地形特色布置行洪通道,并结合河道自身特点划分多种类型的生活河段,以最小的开发介入综合解决城市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和水资源等问题,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    “大海绵”视野下的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框架

      “大海绵”视野下的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框架如下:在以山、水、田、林的“大海绵”空间格局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分区引导、水系统完善和动态监测等策略,从“面要素—线要素—点要素”三个层级逐渐细化海绵城市的各项指标,最终落实“小海绵”空间格局的建设(图1)。

四  “大海绵”视野下的华蓥市海绵城市规划实践

(一)华蓥市现状概述

      华蓥市位于四川盆地边缘,东与邻水县接壤,南连重庆市渝北区与合川区,西接岳池县与广安市广安区,北邻广安市前锋区。城区东靠华蓥山山体,西临渠江,内部有清溪河、蛮溪河、漩溪河以及李家沟水塘、深沟洼地、猫儿沟水库等水系和水体。城区总人口为9.06万,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676立方米/人,相较于国际用水紧张警戒线人均水资源量(1700立方米/人),水资源相对匮乏,故合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是华蓥市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粗放式地快速扩张,以及沿用传统不透水地面、硬化岸线等建造方式,使得华蓥市河道的涵蓄功能减弱,水生态系统被破坏,城市洪涝灾害频发。此外,华蓥市老城区仍旧采用合流制管道,长期以来,雨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使得水质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亟待改善。
      面对城市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和水资源等综合问题,四川省积极推进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试点,以期通过良好的示范效应,最终带动全省范围内的城市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其中,华蓥市于2016年 9月成为四川省 15个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二)华蓥市海绵城市规划策略

      规划基于“大海绵”视野下的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理念,依据其规划框架,构建“面要素—线要素—点要素”三个层级的分类要素,并通过构建“大海绵”空间格局、实施分区建设指引与管控、完善城市水系统、建立动态的监测平台等规划策略,解决城市现状问题。

1.面要素 — 构建“大海绵”空间格局,实施分区建设指引与管控

(1)构建“大海绵”空间格局

      要解决华蓥城区现状所面临的综合问题,仅仅局限于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水治理策略,无非是“治标不治本”。规划首先对华蓥市市域范围内的资源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城区外围的河湖水系、农田林地、村庄建设、自然山体、重大涉水基础等区域水生态敏感区、区域生态空间和区域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与规模大小(图2)。在此基础上,规划以城区外围各类要素为生态基底,构建“两河连江山、三片拱绿心、绿野拥蓥城”的“大海绵”空间格局,以协调城区扩张与外围生态基底保护的关系。其中, “两河”为穿城而过的清溪河与漩溪河,“江山”分别指西部的渠江与东部的华蓥山,即通过保护清溪河与漩溪河的生态纽带作用,串联渠江与华蓥山,形成城市的整体生态骨架;“三片”指城市的老城片区、同城片区和广华片区,“绿核”为城市中部的绿化核心,即城市的三大片区围绕绿化核心发展,形成以生态为中心的向心式发展格局;“绿野”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山林, “蓥城”为华蓥城市,即城市镶嵌于山林、农田中,农田、山林簇拥城市,呈融合发展的态势(图3)。

     

       其次,为了巩固区域的“大海绵”空间格局,规划进一步制定了区域要素的分类管控策略(表 2),对山体空间、水系空间、农林空间、城镇空间、村庄空间和基础设施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及开发原则,以保障区域生态承载力不受破坏,提高区域生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