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PM】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生态考量的不足及对策探讨
规划师杂志社   2017-07-12 10:12:36
 
重要途径,发挥了较大作用,但也存在仅注重绿地空间表象、忽视其生态服务功能内涵,重视“量”的扩大、忽视“质”的提升,以及认为“绿化即生态”等误区,如有些地区的大草坪、大广场,虽然绿地量扩大了,但其对生态功能的影响反而是负面的。另外,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则显得较为单一、未完全覆盖城市生态各要素。

(四)“三区四线”空间管制

      在“三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基础上,总规还要求划分“四线”(红线、绿线、蓝线、黄线 ) 和城市增长边界。其中,绿线和蓝线分别是对城市主要绿地和水系的控制线,城市增长边界则是针对城市建成区扩张划定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应该说,“三区四线”的空间管制要求对总规层面生态要素的控制有较大促进作用,但也存在划分不够严谨、执行不力、在城市实际发展中往往被肆意突破等问题。

(五)环境保护规划

      一般总规也会做环境保护规划的专题研究,主要是从城市环境治理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环境质量控制指标和环保措施,如水污染控制、空气质量控制、噪声控制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

(六)小结


      综上,一般总规中与生态相关的内容可分为前期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承载力分析以及后期的绿地系统规划、绿线、蓝线及城市增长边界等,这些内容在总规的生态控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如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承载力分析“形同虚设”、绿地系统规划重“量”轻“质”、空间管制执行不力、环境保护规划与空间规划关系较弱等缺失或不足(表2)。

二  近年来总规加强生态考量的新探索

      近年来城市规划也越发重视生态问题,在总规阶段也有诸如生态专题、生态城市(区)总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总规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专项规划等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新探索。

(一)总规生态专题

      部分新近总规探索了有关生态或环境保护专题的研究,多是基于生态承载力、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适宜性等现状分析,为城市规模预测和城市用地选择做前期论证,进而划分市域生态网络格局和生态功能分区,划定生态保护区或生态保护红线,并提出若干环境保护控制目标或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总规的生态专题整合了传统总规中相关生态控制的内容,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研究尺度偏市域、内容较宽泛、对实际城区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功能改善影响甚微等问题,另外还存在专题的重要性不够、成果得不到重视等制度性缺陷。

(二)生态城市(区)总规

      近年来,住建部在全国推行了一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市 ( 区 ) 的规划与建设试点,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天津中新生态城、深圳光明新区、无锡太湖生态城及河北“4+1”生态城(石家庄正定生态城、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北戴河新区、黄骅生态城和涿州生态城 ) 等,这些生态城规划大部分是在总规尺度上更多地融入生态考量,技术方法大都是先提出一个生态城建设总目标,建立一个包括社会、经济、环境、能源和绿色建筑等庞大内容的生态城指标体系,随后从绿色交通、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绿色建筑、垃圾处理等子系统进行分项的规划探索。以天津中新生态城为例 ( 图 1),其构建了包括 22 项控制性指标与 4 项引导性指标共 26 项指标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在规划方法上推崇生态优先、绿色交通和绿色能源等理念,在规划布局上强调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进行圈层式布局、突出中央生态岛等,其他如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构建了包括141项指标的生态城指标体系、黄骅生态城指标体系则包括 66 项指标 ( 表 3)。这些生态城的规划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总规阶段生态考量的探索,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些生态系统控制的方法,但也存在指标体系过于庞杂、规划内容缺乏重点和规划实施困难等问题。

(三)总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

      有关学者探索了总规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生态基础设施是提供自然生态服务的主要载体,主要是指生态化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