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城市空间的做法成效也不显著。利用大数据平台协调不同空间单元,公平分配城市中的公共服务、公共空间和行人的路权等空间资源,实现破碎化的城市实体空间的织补和缝合。
二 成都市温江区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平台建设
温江区隶属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腹地,面积为 276km²,常住人口约为60 万,其中户籍人口为 40.4 万,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 419.9 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温江区依靠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国内政策环境,社会经济日新月异,城镇化高歌猛进,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和“四川省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但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滞后于城市的快速发展。
温江区按照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两部委的要求,提出建设“智慧温江”,在温江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下,建设温江“规范标准+空间数据+平台应用”的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平台,由规划部门牵头,联合多部门,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整合土地利用、资源环境、交通、房屋和人口等部门的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探索中小城市从规划、建设到运行管理的新模式,推进智慧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总体框架
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平台的系统架构主要包括基础保障、空间数据、综合规划空间信息平台和专项应用四大板块,以规划主管部门和地理信息中心为核心,共享各相关部门的空间数据和网络资源,在综合规划空间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各自的专项应用,重点突出4个方面内容:一是城市治理决策运行的可视化、精准化和高效化;二是居民获取城市信息的普及化、即时化和常态化;三是城市运行的智能化、绿色化和低耗化;四是各城市管理部门工作的标准化、协同化和定量化(表1)。

(二)标准规范
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平台不仅涉及通常意义的统计数据,还包括海量的土地利用、资源环境、交通、房屋和人口等空间数据。成都市温江区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温江城市治理的实际需要,制定了温江的三维模型、地名地址和地下管线数据标准。同时,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和专项管理3个部分,单独开发了相应的数据标准,保障了空间平台建设的数据统一与协调( 表 2)。

(三)空间数据
温江区在各部门统一的数据标准上,建立了基础空间数据库、城市规划数据库、城市建设数据库和专项数据库,在时间上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空间上覆盖地上、地表和地下,形成温江区城市治理数据仓库,数据总量约20TB,实现了纵向上与市级各部门集成共享基础地理信息,横向上联系区级各部门,共享各类专项数据。
数据库内部集成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成果数据、1 ︰ 500 地形图数据、多时段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1.2 TB)等,并整合方案报建的三维模型数据 10 万条、地名地址数据14类25万条,支路以上城市道路 360°全景街景数据 900余公里,数据量为7 TB。同时,正在逐步建设数字街景影像数据库和倾斜摄影影像数据库,并建立了项目审批数据内生机制,使温江区城市建设项目实现了立项、审批、建设和运营的平台化管理,并将运行情况持续充实到数据库中(图1)。

(四)综合平台
在数据标准规范和空间数据库的支撑下,温江规划管理局和温江规划信息服务中心建设集规划编研、行政审批、规划监督、行政办公和会议决策于一体的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平台。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平台由单系统开发转向综合服务决策、由支撑行政审批转向覆盖管理全过程、由部门内部管理转向社会化服务、由二维平面化转向三维可视化,并对上级主管部门 —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和温江下属的镇街政府开放,成为上下级协调和平行部门之间协调的统一信息平台,非涉密部分向公众开放,实现了业务数据无遗漏、项目管理关联化、业务审批智能化、审批时空无限制、数据效用最大化和二维三维一体化。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编研模块、决策模块、审批模块和公共参与模块(图2)。

1.编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