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来,对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引发江湖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过度围湖造地,侵占河道,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和行洪能力,加上河道工程中大量使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砌筑河床,导致河流被完全人工化、渠道化,排洪渠生态脆弱,生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剧了洪水灾害;不注意生态保护,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2) 采用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破坏了水循环系统
因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是水泥,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减弱了地表原有的渗、滞、蓄、净功能,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城市健康的水循环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排涝沟建设达标率偏低
排涝沟建设达标率不足 1/5,部分沟渠穿越农田、村居,现状沟底种植庄稼,排涝功能消失殆尽。
(三)水环境情况分析
(1)城市水体污染
目前,淄博市中心城区部分河道水体存在污染现象,主要为合流制区域,由于未对其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进行有效截污,导致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河道,对水体造成污染。
(2)初期雨水面源污染
淄博市主城区降雨径流污染负荷水平较高,污染物浓度在降雨初期就可达到最高值,在雨后短时间内就会使水质迅速恶化。若未能解决雨水净化问题,将会对城市地下水、水库及河流水质带来影响。
(3)缺乏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措施
中心城区有部分地区的排水管网覆盖不全面,污水难以有效收集和处理,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及工业污染源等直接排入附近水体,污染河道。中心城区内尚未进行污水资源化利用。
(4) 河渠断面硬化,快排模式导致河道蓄渗功能缺失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采用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的规划设计理念,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加上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必涝,旱涝急转(图6);河渠断面的硬化导致河渠海绵体功能丧失,城市水体的吸水、渗水与净水能力不复存在,切断了地表水体与地下水体的交互作用。

(四)水安全情况分析
目前,中心城区排涝系统的主要问题有:①现状雨水管渠设计能力较低。中心城区现状雨水管渠的设计重现期为0.5 ~ 1 年,现有沟渠断面较小、坡度平缓,排水能力较低,不能满足现行规范所规定的雨水管渠设计标准(图7)。②雨水管渠建设不完善。随着中心城区中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大,城乡结合部等边缘地带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造成了部分边缘地带的排水管网不能及时铺设,易出现内涝灾害。③“卡脖子”现象较多。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心城区内的部分排水明渠被改造成暗渠或暗管,还有部分明渠在穿越道路时以管涵代替桥梁,造成过流断面大幅缩小,形成“卡脖子”现象,影响强降雨时径流雨水的顺利排放,易使上游内涝频发。
虽然近年来淄博市对河道、管网与水库等防涝设施的建设力度一直较大,积水点、积水路段和积水区域也都逐年减少,但是从整体看,中心城区内依旧存在一些积水点,未能从本质上根除,排水防涝形势依然严峻。

(五)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淄博市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区内城市内涝问题和防洪问题带来的灾害风险亦随之增加。基于此,淄博市海绵城市建设应把“安全”放在首位,“安全”是雨水调蓄、雨水渗透、雨水利用等生态性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城市排水防涝和城市防洪问题。其次,从长远看,水资源仍是淄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短板,亟需加强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污水的再生利用和雨水的资源化利用,遏制平原地区地下水漏斗区的进一步扩大。最后,在目前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周边地区影响的双重压力下,淄博市海绵城市规划亟需加强水环境与生态修复,建设水质安全、环境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态环境系统,以支持淄博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淄博市建设海绵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与规划思路
(一) 总体目标
在对淄博市“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规划确定了海绵城市编制的原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