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系列专版3】非历史文化名城内传统街区的保护更新探索
规划师杂志社   2017-07-03 11:10:31
 
,因此积淀越久的城市承载的居民集体记忆越多。从逻辑上看,城市结构性的变化并不能与旧城格局变化形成因果关系,造成旧城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化的冲击和阶段性发展理念的影响。
      宿迁旧城原有格局自建城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均未有大的改变,甚至在1928年城墙还在继续维修。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旧城格局开始发生较大变化。笔者认为,宿迁旧城格局变化过程存在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 1952 年城墙拆除,城墙拆除历时虽短,但引发的效应是连续性的,作为旧城区看得见的“增长边界”,它的消失引发了旧城格局和肌理的大改变;二是 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的大规模旧城改造,这一时期的旧城改造运动的本质是现代文明引领下的居住环境改善,但对城市传统空间和记忆载体造成了破坏。

(三)传统街区

      20 世纪 90 年代的大规模旧城改造是历史城区不断被肢解、不断消亡的直接推力。马陵路街区位于宿迁旧城区的中部,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城市最早的街道及居民聚居点,占地面积约为26hm²。历经明清时期及民国时期的发展,马陵路街区两侧逐渐繁荣,聚居的民众不断增多,逐渐形成现在的街区,也成为承载宿迁市悠久历史的重要地段。由于面积大、情况复杂等原因,马陵路街区一直未开展大规模改造。目前,街区内共有 6 条主街、18 条巷道和 74幢清末民初建筑,其他建筑以 20 世纪70 年代前后的 2 层住宅为主,基本延续了传统风貌(图2)。

三   非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存在的问题

(一)人居品质逐步降低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的大规模城市改造,虽然对城市文化甚至文脉造成了破坏,但是也大幅度提升了老旧城区的人居环境。以马陵路街区为例,由于未开展过城市改造,其物质环境破败、现代功能缺失、街区活力下降和居住品质降低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历史文化传承的责任与居民享受现代文明的诉求的矛盾在传统街区开始凸显。

(二)保护观念、标准、方法很难达成共识

      不同于法定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非法定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街区保护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要不要保护?保护什么?怎么保护?如宿迁市的传统历史街区 — 东大街在改造过程中,除保留具有相当价值的传统建筑外,将其余建筑均拆除,这种做法引起了文物界和知识界的一致反对。按照现在的理念看,东大街的做法欠妥当但并不违法。原因在于,与一般“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保护共识不同,人们对这类街区更新改造的理念、方法乃至具体标准和做法存在着异常多元的判断。

(三)经验与反思

      在未形成共识时,任何针对传统街区的做法在非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中都可能付出代价,同时也可能收获经验。正确方法和理念的缺失是街区改造的一大障碍,东大街的做法只注重本体而忽略历史环境,给街区历史记忆和历史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为马陵路街区提供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传统街区多处在城市中心位置,是体现城市“现代化风貌”的重要地区,也是城市土地价值最高的地区。在效益优先的驱动下,传统街区受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开发侵扰,街区的社会组织、社区文化和物质空间很难得到较好的保护。

四   非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需要规避的规划问题

(一)毫不作为的边缘化

      不可否认,传统街区由于历史欠账多、人口分布密集、社会问题复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硬骨头”。很多城市管理者将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易出成绩”“易出效果”的新区,对传统街区往往忽视。传统街区因得不到基本的更新改造,逐步被边缘化,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些传统建筑和环境将丧失修复机会,传统风貌、肌理将遭到破坏。

(二)保护概念的扩大化

      国家规范要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界线内需要保护的建筑用地面积占保护区用地总面积的比例应在60%以上。非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内或多或少存在着文保单位、历史建筑或通过认定的其他保护建筑,但很难“以保护的名义”实现60%以上的保护比例,且非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