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体系;综合考虑规划基地周边城市建设情况与相关规划要求,以共同发展为目的,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三) 基于多元复合的设施布局
采用多元复合的配置模式,满足公众丰富的体育运动、文化活动等多种使用需求,实现功能多元化;配置适宜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的公共体育设施和新兴的公共体育设施,实现适用对象多元化;结合公园绿地、文化设施和交通站点等空间配置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布局多元化 。
四 案例研究:宿迁市古黄河城区段实践
(一)基地概况
宿迁市地处江苏省北部地区,古黄河城区段沿线地区拥有宝贵的生态水绿本底,是承载宿迁市城市发展历史的魅力之河。目前,其沿线集聚了商业、金融、居住及教育等城市功能,是宿迁城区最具活力的滨水地区。规划基地横跨古黄河宿迁城区段,全长约为11km(图1)。

近年来,随着古黄河沿线景观环境的打造,宿迁市政府提出将“运动、休闲、生态、文化”等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实现休闲娱乐、运动健身与生态景观的有机融合。
(二)全面调研公众需求,合理确定基地内公共体育设施类别
1 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
居民需求调查包括调查人群分类、抽样问卷调查和特殊人群访谈三项内容。从潜在使用人群的角度出发,项目组将调查人群按年龄大小分为“儿童与少年组(4~17岁)、青年组(18~40岁)、中年组 (41 ~ 65 岁 )、老年组 (66 岁以上)”,并充分考虑残障人群的特殊需求。
调查内容重点关注不同人群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类型选择与空间布局的建议。调查问卷包括“个人概况、当前锻炼方式、体育项目选择、空间布局建议”等内容。其中,“个人概况”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址等,“现状锻炼方式”包括活动类型、活动地点、交通方式等,“体育项目选择”为项目组梳理的供调查人群选择的体育项目类型,“空间布局建议”包括设施空间组合、交通组织建议、环境品质建设等。
项目组以规划基地为中心,以周边3km范围内的居民为主要调研对象,共计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733份,有效回收率为91.6%。在有效回收问卷中,受访女性有283人,占调研总数的38.6%;残疾人士有13人,占调研总数的1.8%,基本覆盖了不同的需求群体。
2 现状锻炼方式分析
结果表明,基地周边居民的锻炼方式较为简单、体育活动类型相对单一。在受调查人群中,有41.3%的人锻炼方式为“跑步”,19.1%的人锻炼方式为“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但是锻炼的频率相对较低,9.7%的人“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到体育场馆或专业健身场馆锻炼的人比例偏低,仅占10.7%;受访女性群体“跳广场舞”的比例为38.7%,以中老年女性群体为主。
3 公共体育项目选择分析
针对目前单调的锻炼方式,“体育项目选择”是调查问卷的重要内容。受访人群选择的公共体育“类型”和具体“活动内容”,直接影响公共体育设施的最终确定。各年龄段人群的选择结构如表1、表2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有较大的差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存在潜在危险的体育项目的受欢迎程度不断降低。以“球类运动”为例,该类运动受到41%的受访“儿童与少年组”的喜欢,其喜欢类型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等存在对抗或大运动量的项目;48%的受访“青年组”钟爱于“球类运动”,且其喜欢类型集中在“篮球、足球、羽毛球、台球、乒乓球”等项目;21%的受访“中年组”选择“球类运动”,且集中在“羽毛球、乒乓球、台球、高尔夫球”等项目;仅有9%年的“老年组”受访人员选择该类运动,且其喜欢类型基本集中在“门球、保龄球”等项目。
4 空间布局建议
超过66%的受访人群表达了期望体育设施类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