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注重协调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关系,引入人居环境要素,强化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围绕独特的旅游资源条件,有效、有序开发沿江资源,坚持“产业提升、人居建设、生态旅游”并举的发展道路。同时,对引进项目进行“绿色审查”,对高能耗、高污染和附加值低的港口项目划定准入红线;改变单一岸线开发功能和粗放利用方式,逐步向多功能平衡开发、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利用转变,提高港口岸线的利用效率。
2.发展“前港后园”,推动用地集约利用
沿江经济带产业空间布局应以产业集群化为原则,以特色产品、特色资源为基础,在沿江区域形成各具特色、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竞争性的产业集群。同时,沿江产业布局在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下,强调集中分散的土地发展战略,注重港区与临港产业园区的联合布置,横向发展产业用地,优化产业布局,围绕仓储物流、现代制造、食品加工和循环经济等重点产业,形成不同产业集群的“前港后园”临港产业园区,带动岸线腹地纵向拓展开发,以拓展整个沿江区域的产业空间,实现有机增长、弹性拓展。
3.逐步完善沿江通道,实现要素快速流动
促进产业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加快经济要素的流动和对其进行合理配置,而这种流动与配置则需要依托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络。沿江经济带以水陆联运为目标,以内河港口为经济衔接点,以水陆复合交通网络为经济轴线,建设经济、高效、便捷的支流航线以及港口与陆路相结合的立体交通,加大航道整治力度,重点对部分江段进行优化,实现区域内部的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合理配置,加强与周围腹地的联系,打造沿江集聚经济带。
4.促进港、产、城融合,完善产业发展功能
沿江经济带以港口为媒介,“叠加”岸线与区位优势,联动发展产业、空间和用地,实现“一个港口服务一个园区、带动一个城区”,完成“单一港口城市”向“港、产、城深度融合”转变。以港口—陆路物流网络为骨架,以临港物流基地为发展极,加快沿江区域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步伐,着力推进工业园区、港口与城镇的一体化发展,打通与周边地区及腹地的货物联系通道,以“港口带动、园区驱动、两岸联动”引导产业“出城进港”,实现“以港带园、以园聚产、以产兴城”的港、产、城一体化发展。
二 珠江—西江经济带武宣段产业空间布局实践
(一)基本概况
珠江—西江经济带历史上就是贯通陆海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轴线之一,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面向东盟开发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已形成了钢铁冶金、汽车机械、电力能源、船舶修造、有色金属、建材及木材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食品加工九大临港产业。
武宣黔江段位于西江黄金水道中游,上接柳江、红水河,下汇西江,直通珠三角地区,是西南水运出海通道北通道、中通道的咽喉,是珠江—西江经济带上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汇聚的重要节点。研究珠江—西江经济带武宣段产业空间布局,有助于推进其沿江产业的集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上下游地区的产业互动、共建沿江综合经济产业带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空间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整体概况
珠江—西江经济带武宣段用地以农业用地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二塘镇、黄茆镇和金鸡乡;其次是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二塘镇、武宣镇,其中工矿用地和独立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二塘镇及黔东工业区周边;其余为未利用地,分布比较零散。
珠江—西江经济带武宣段的产业发展结构为“二三一”结构,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城及沿江两岸,产业职能分化初显,总体呈现“一心、一带、三区”的格局,“一心”即县城服务中心,“一带”即特色种植带,“三区”即北部农业发展区、沿江产业集聚区、中部及东部的旅游业发展区(图1)。第一产业主要布局在郊区及各乡镇 ( 东乡镇、三里镇、桐岭镇、禄新镇、思灵乡和通挽镇)的特色农业基地,集聚形成特色种植带( 图 2);冶金、建材、制糖、农林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以及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矿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沿黔江两岸分布形成沿江产业集聚区;商贸服务业主要布局在县城中心,运输物流业沿江呈带状发展(图3);旅游业集中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武宣镇、三里镇、桐岭镇和东乡镇(图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