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为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从室内装饰到建筑风格,再到室外环境规划,注重延续乡土文化,营造原汁原味的本土乡村民宿空间。由此可见,国外民宿开发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和谐发展、永续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理念已经贯穿其中。
二 我国传统村落进行民宿开发的利弊分析
(一)有利条件分析
1.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保护资金多元化
我国已经公布的前三批传统村落有2555个,加上第四批传统村落1602个,共 4157 个。目前国家、省、市拨付的保护资金有限,推广民宿开发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传统村落保护领域中,解决传统村落普遍面临的保护资金紧缺的问题。保护资金性质的多元化更能体现多方面的保护诉求,带动社会力量投入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中。
2.吸引村民就地就业,避免村落空心化
村民是乡村民宿开发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民宿产业链中的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行为需要以村民为主体,同时支撑民宿产业的相关基础产业也需要村民的广泛参与(图1)。民宿产业开发带来人流量的增加,这需要更多农业生产、传统建筑修复及传统技艺表演等相关劳动力来支撑,通过村民参与,可以实现村民的就地就业,从而实现村落活力再提升的目标。

3.推动传统建筑修缮,带动村落有机更新
从宏观层面看,整个传统村落构成了民宿开发的基底;从微观层面看,单个传统建筑是民宿开发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在微观上,乡村民宿开发都需要建筑修缮作为支撑,因此民宿产业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对传统风貌建筑和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延续传统村落的风貌特征,实现村落的有机更新。
4.激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是乡村民宿开发的一大亮点,民宿点所在村落承载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进行民宿开发的重要软实力,因此民宿开发能够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组织和个人可以在民宿开发机制中获得更多利益分成,这将会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单方面出资保护的现状,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二)弊端分析
1.原生态的生产方式逐步被替代,使得传统村落面临异质化的威胁
民宿开发促进了传统村落业态的转变,但是过度开发使村民脱离农业生产,原有的农耕文化面临异质化的威胁。此外,无序的民宿开发会给村落业态布局带来负面影响,破坏了村落的农业生产氛围,使得村落的综合品质下降,反过来也会影响村落的民宿品质。
2.民宿开发规模超出了环境承载力
部分传统村落在引入社会资本时一味地迁就开发意向,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忽视规划的作用,缺乏统一的村落用地规划和空间建设指导,使得各个民宿点随意扩张,超出了村落的环境承载力,导致环境问题频发,影响了民宿活动的正常开展。
3.民宿开发破坏了街巷空间和历史风貌
民宿开发行为管控制度的空白使得民宿开发犹如生物入侵,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与管理,古建筑被随意改建或加层,沿街巷随意搭建,将会使街巷空间和历史风貌受到严重的破坏。同时,硬质路面的使用极大地弱化了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骨架作用,街巷空间的功能随之消失。
4.基础设施无法同时满足民宿开发和村民的需求
规划缺乏弹性导致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无法承载民宿点的开发负荷,部分村落出现了优质水源供给民宿点,而村民使用不合格水源的情况。也有民宿布点与消防规划冲突,在民宿开发前缺乏全面的村落安全评估。民宿开发与村民日常生活的矛盾越来越凸显,使得村民对民宿开发缺乏信心和动力。
三 我国传统村落进行民宿开发的规划策略
(一)客观评估,构建科学的民宿开发评价体系
针对传统村落内部存在建筑风貌不统一、建筑质量好坏相掺和建筑年代参差不齐的情况,规划采取构建民宿开发评价体系的方法,评价传统村落的民宿开发潜力 。为了更好地区分民宿开发潜力,将评估值分解为4项中类指标和14项小类指标,对比较关键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邀请专家、规划管理人员、文物管理人员和村民代表依据分类指标对建筑进行评分,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和层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