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专题研究3】赣州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
规划师杂志社   2017-06-14 11:11:56
 
/P>

(4)内部功能

  从当代的视角看围屋就是一个“居住综合体”,其内部人口可达千人,占地近万平方米。除正厅、中屋、边屋、龙衣屋、土库等居住和储存用房外,还配有花园、厨房及水井等设施。内部通过巷道、走马廊等连接各功能空间。而正厅则是围屋不可缺少的室内公共活动空间,是村民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的纽带。

(5)文化内涵

  围屋是集家、祠、堡于一体,聚族而居的空间。围屋内的村民都拥有共同的祖先,维持着极强的血缘关系,保存了较为完好的宗族文化,展现了客家人“崇先报本、守望相助、坚忍不拔”的意识和精神。

二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生存条件艰苦,村庄“空心化”严重。客家传统村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建筑使用功能和舒适程度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公共设施也不配套,大量原住民纷纷迁出村落。

(2)保护意识薄弱。由于村落原住民文化的差异性,导致村落文化保护的盲点较多,村落中常常出现随意拆除老房,建设新房的“插花建房”现象,或者紧贴村落建设大量与村落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破坏了村落格局、风貌和肌理。

(3)缺乏有效保护机制。长期以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被忽略,尤其是交通不便、人口稀疏的偏远山区,其规划实施、建设管理、资金投入和文化传承等保护机制都急需完善。

(4) 科学发展理念不强。很多传统村落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但缺少科学保护与发展的理念引导。村落发展大都以建设为主,保护次之,在建设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造成客家传统村落生态环境、空间风貌被人为破坏。

(5)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够。由于缺乏有效宣传,广大村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村民,对客家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创造出来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认识得太少,导致客家非物质文化被边缘化。

  三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思路

  面对客家传统村落现状,需尽快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实施科学的保护路径,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轮驱动,建立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图2)。

(一)强化政府主导

  首先是实施立法保护。目前传统村落保护的法理依据主要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随着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公布,以及今后省、市级传统村落名录的建立,迫切需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江西已于2016 年制定《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使江西的传统村落保护具备了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其次是编制传统村落保护规划。通过资源调查和价值评估,明确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指导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实施。最后是通过政策平台建设、资金支持、技术服务、产业引导和文化宣传等手段,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调动村民参与村庄保护的积极性,引导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二)立足村民主体

  传统村落的保护离不开村落的主人 — 村民。规划应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理事会的作用,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的同时,组织村民积极融入到保护与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如制定村规民约,鼓励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编制、参与并监督公共设施的建设等。

(三)鼓励社会参与

  政府从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和特点出发,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和风险补助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捐赠、认领、租赁、投资及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

四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施策略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客家传统村落这一特殊文化元素正逐渐被人们熟悉。赣州安远老围村于清康熙三十九年 (1700 年 ) 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建成。2012年,主体建筑东生围围屋群作为赣南围屋“三群五围”之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住房和城乡建设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