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专题研究2】传统村落综合规划的编制与思考——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山门村综合规划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17-06-13 11:22:17
 
指导。

二  规划背景

      2014年,平潭综合实验区山门村首次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相关部门更加重视平潭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2015年,山门村入选福建省“千村整治”大名单,成为“美丽乡村”景观带上的村庄,山门村村庄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始启动。山门村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流水镇,距离中心城区8.2km,面积约为2.5km²,全村户籍人口为2570人。村庄主要产业为农业及养殖业,主要农作物为花生、红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村庄人口外流现象明显。
      山门村发源于君山脚下两山相夹地带,始建于明代,是平潭岛历史最悠久的村庄之一,拥有丰富的物质遗存;其东临东海,西连君山山脉,村前一片平阔农田,水磨溪绕村环行;村庄水源主要来自君山山脉,水量丰沛,水质良好,毗邻君山景区,形成“山、海、田、林、溪、村”交相辉映的山水格局;村庄建筑为传统海岛型民居 — 石头厝,建筑沿山脚呈片状分布,排布齐整,建筑格局层叠错落(图2)。
      同时,山门村拥有保存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藤牌操及代表传统农耕技艺的水磨遗迹。

  三  规划内容

(一)明确村庄基本问题

      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山门村的传统特征正逐渐衰退,新建建筑风格与传统建筑风格相去甚远,水磨古道逐渐硬质化,溪流生态恶化;村民对改善生活品质的强烈需求与既有物质条件的冲突愈发明显,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造成村民生活基本支撑不足,村庄环境品质低下。因此,规划以风貌协调为目标,对村庄进行保护,以村庄生活品质的提升为抓手,开展村庄整治工作。

(二)确定保护内容,区分保护层次

      首先,规划对山门村建筑进行系统普查,详细梳理建筑的年代、质量、高度和风貌,确定以历史价值高、整体保存质量好、布局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建筑(历史建筑)及一般保护建筑(传统建筑)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并在梳理村庄综合资源的基础上,搭建保护框架,明确保护要素及保护要求。
      其次,规划根据传统格局完整、历史风貌连续和传统建筑集中的原则,将村庄划分成三个保护区,即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规划为保证山门村“山、溪、田、村”的村落环境及格局的完整性,将君山南麓至水磨溪范围内的区域纳入核心保护区范围;将除核心保护区之外的其他村落建成区划为建设控制区;将规划区内的山林、农田等未建设区划为环境协调区(图3)。
      此外,规划确定了保护边界和“四至”,对各分区制定相应的保护标准:核心保护区严格控制建筑风貌;新建筑较多的建设控制区多采用改造手段平衡风貌,并在此区域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利用环境协调区保护村庄山林水系、农田绿地,保证村庄生态环境品质。

(三)多重因子组合分析,确定建筑整治引导方式

      规划在对山门村建筑进行分类 (包括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及其他建筑)的基础上,确定各类建筑的功能引导方式,并通过对村庄建筑风貌、质量、年代和高度的不同等级进行因子组合分析,确定建筑分级整治措施。最终制定了保留、修缮、维修改善、整治改造及拆除五种建筑整治措施,并针对不同建筑整治措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筑引导方式(表1,表2)。


      此外,针对村庄建筑整治数量大、实施难度高的问题,规划将整治建筑分为传统型整治建筑和一般型整治建筑,并对建筑高度、墙体、建筑构件、屋顶和阳台等制定了明确的整治标准(表3)。同时,规划结合各村实际,为每个村庄量身设计整治方案,实现对传统建筑的活态利用,使这些具有传统价值的建筑在活化的过程中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以保为用,带动发展。

(四)建立设施健全的在地基础支撑系统

      规划主要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两个方面着手,构建在地基础支撑系统。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规划对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提质、提效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