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师论坛3】中心城区 E 类用地中的廊道空间生态规划方法
规划师杂志社   2017-06-05 11:33:03
 
设施线路空间与安全防护空间,而 E类用地中的设施通廊一般具有区域性特征,主要是区域市政基础设施 ( 高压走廊及燃气、输油管线通廊等,包括复合利用的综合管廊 ) 与交通通廊 ( 公路、高速路和铁路)。

(二)中心城区 E 类用地廊道空间的功能

      E 类用地的区位特征赋予廊道空间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提供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隔离城市建设组团,抑制城市用地扩张;保护外围农林用地,防控水土流失与自然灾害;涵养水源与净化水质,保护区域水资源与水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城镇气候;保护高价值景观资源,提供休闲游憩空间等。面对中心城区城镇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而E类用地中的廊道空间是海绵城市构建、维护及管理的关键环节,能最大限度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中心城区E类用地廊道空间特性

      中心城区E类用地中的廊道空间具有3个特性:①在空间和功能上连接城区与外围腹地的过渡地带,其建设关乎城区运行效率;②是生态要素与非生态元素的叠合,其环境品质与空间布局直接影响廊道系统的服务效能;③土地利用分属多部门管理,集约复合利用难度大,规划及管控措施相对滞后。

(四)中心城区E类用地廊道空间存在的问题

      中心城区E类用地的廊道空间现状问题突出。对于廊道空间本身,城市的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向中心城区外围 E类用地转移,加上城郊高产出农业的化肥污染,使廊道空间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功能急剧退化;在林地、农田与水域等用地上的大量工程性建设开发侵占了原有的生态廊道空间,如填占泄洪河道、湿地洼地,削弱了城市水系的调蓄功能;乡镇企业、农村居民点及旅游商业等低密度、分散的蔓延式开发,导致廊道用地资源的浪费及城乡景观破碎化。在廊道规划上,注重图纸上空间形态的视觉美感,未把控实际的生态功能和使用效率,廊道宽度的划定比较随意,缺乏科学依据;未能识别高价值的小型生态斑块、支流坑塘等,忽视小型廊道空间的保留与建设;人工设施廊道(如公路、铁路及输气管道 ) 的布局不合理,分割了完整的生态单元,阻碍了生物物种的迁徙 。在廊道管控方面,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廊道空间的建设与保护举步维艰,廊道规划无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落实;相关部门的规划编制内容、管理手段与生态保护需求错位,部门规划衔接不足及目标导向单一,导致E类用地整体的复合功能效率低下、管理失效。
      综上所述,中心城区E类用地廊道空间建设问题体现在三方面:①以工程性建设为主导,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相对突出;②部门单一目标导向下的分类廊道建设制约服务能效与管理失效;③系统整体生态服务、景观维护、集约用地等潜在复合功能相对低下。

三    中心城区E类用地廊道空间生态规划的多重复合目标

(一)尊重自然并让自然做工

      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对生态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如《管子·乘马》指出:“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21世纪初,俞孔坚提出了景观和城市的生态设计原理:地方性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工、显露自然。
      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到统一的“环境协同论”认为:在尊重人类和尊重自然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尊敬自然就是增加对人类的尊重,服务于作为群体的人类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关心自然本身,通过关心自然本身而非为了最大化的人类利益试图控制自然,从而限制支配自然的种种企图,作为整体的人类会从周围环境中获益更丰。
      尊重自然强调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协调,充分掌握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气候、动植物等环境禀赋和自然特征,并与此实现最大的协调适应;尊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尊重水循环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保护动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应用自然的知识 ( 自然生态系统、降解生态系统等 )来创造自然过程与设计目标携手共进的高绩效景观,通过尊重、保护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协同作用,寻求人与自然的最大共同利益的和谐发展。

(二)多重目标复合

      中心城区E类用地紧邻城市建设用地,兼具生产、生态功能,因此集约利用土地,彰显复合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