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历史脉络,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在继承了城市文化遗产的同时,房屋年久失修、道路破损与路面塌陷、市政管道配套不完善及雨季内涝积水等问题尤为突出,并存在较大的消防安全隐患。同时,由于老城区道路狭窄、地下空间不足,无论是新建还是更换市政管线都很难实施。而城市新城区开发建设起步晚,大多吸取了新的规划理念与思路,应用了节能、安全、高效的新技术,在地块开发建设的同时,一般要求市政配套工程同步规划与实施。新、老城区的特点鲜明、差异明显,因此综合管廊布局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规划思路。
新城区大多为成片开发地区,现状多为城中村、工业企业集中区等,市政管线配套极其欠缺,且电力和通信线缆一般为架空线。新城区的综合管廊规划宜重点结合区内电力、通信架空线入地及重要道路建设方案,根据地区控规和各专业管线系统方案,综合确定综合管廊布局方案,管廊断面按照远期增容要求进行适度预留。老城区由于现状条件复杂,综合管廊规划首先需要在对现状条件进行充分调研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市政专项规划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与判断;其次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对综合管廊布局影响要素进行梳理与分类,将各类影响要素进行归类;最后以老城区道路或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各类要素,最终确定适宜建设综合管廊的道路或片区。
2.布局影响要素
根据影响要素对综合管廊布局的影响性质,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适宜性要素,是对综合管廊方案产生积极影响,且能够通过管廊规划的实施解决“城市病”的要素,多为城市的问题与需求;第二类为实施性要素,主要从实施角度考虑,这类要素可能对管廊的规划实施产生不利影响,增大规划实施的难度,甚至阻碍管廊规划的实施,当然也可能通过统筹规划与该要素实现一体化建设,从而促进管廊规划的实施。
以老城区为例,结合实际突出问题与建设发展需求,影响其综合管廊布局的适宜性要素主要包括合流制改造、雨洪调蓄、地下管线新建和改造需求、交通拥堵路段及高等级电缆建设方案等。从实施角度出发,老城区需要统筹考虑地下综合体、地下通道、轨道、重点地区和改造道路等实施性要素,来确定综合管廊布局方案。
(二)综合管廊的入廊管线
1.入廊管线类型
一般情况下,由于综合管廊建设地区的需求不同,其入廊的管线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张扬路、济南市泉城路与广州大学城的综合管廊内均容纳了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给水管和燃气管 ( 热力管 )。从总体上看,国内目前已建的综合管廊基本全部纳入了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给水管线和供热管线,纳入燃气管道的工程实例也有不少,而纳入排水管线的工程实例则很少。
2.关于入廊管线的国家规范要求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以下简称《规范》)明确指出,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和通信等城市工程管线可纳入综合管廊。《规范》对各类管线的入廊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不同种类管线相容、相斥的特性明确了是否可以同舱敷设,以及相关安全要求,并对不同专业管线的入廊形式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
各地综合管廊的入廊管线应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外综合管廊的建设与养管经验,结合当地各类市政管线规划方案、地形条件、施工技术及各管线单位意见等,综合确定入廊管线。同时,综合管廊应尽可能地纳入各类市政管线,避免管廊所在道路因直埋敷设管线而反复开挖。
(三)综合管廊的三维控制
1.平面布置原则
根据容纳管线的种类和等级,可将综合管廊分为三类: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和缆线综合管廊。干线综合管廊因纳入的管线主要为各专业主干管线,沿线很少接入入户支线,原则上设置于主干道的中央、两侧绿化带或机动车道下方。支线综合管廊与缆线综合管廊一般直接为两侧用户分配资源与能源,接户支线较多,原则上前者宜设置于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绿化带下方,后者宜设置于人行道下方。
2.竖向控制要求
地下空间按深度划分,一般可以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地下空间。其中,浅层为 0 ~ -10m,一般规划安排道路结构层、市政管线、地铁和地下通道;中层为-10~-2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