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师论坛1】城乡规划领域廊道相关研究述评 |
规划师杂志社 2017-06-01 10:12:31 |
|
目的地不同,还出现了生态廊道、遗产廊道等多个分支,城市廊道研究趋于多元化。
二 相关研究的分类分析
(一)廊道的分类
20 世纪 80 年代后,廊道研究进入高峰期,国内外学者出于研究目的的不同,从不同层面对廊道进行了分类( 表 2),以界定各自的研究范围。

国外研究相对较早,美国著名景观学家R·Forman通过对廊道的分类研究,概括了廊道在生物保护及景观生态方面的功能,为之后廊道在城市规划中的使用奠定了基础。Opstal结合廊道最初的功能,将其分成迁徙廊道、通勤廊道和扩散廊道三种类型,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廊道作了详细研究,为廊道在城市规划中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0 世纪 90 年代末廊道在城市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1999年,宗跃光在廊道效应理论基础上将廊道分为两大类,探讨最佳效益分界点的位移规律,进而提出星状分散集团式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限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有积极作用。以此为基础,肖笃宁等人在明确城市景观质量与价值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与景观规划原则,并对城乡交错带的景观变化做了进一步分析 。李静等人则针对城市生态廊道,在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为我国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车生泉从规模、结构、绿色廊道网络等方面论述了城市绿色廊道的特征和作用,并探讨了廊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 。陈眉舞则通过对廊道的分类研究,从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探讨廊道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廊道分类方式,本文以城乡规划学为立足点,提取相关廊道类型,以廊道在城市中发挥的功能为分类标准,将廊道分为五类:承载城市中的交通运输及各类经济活动的经济型廊道、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休闲空间的娱乐型廊道、以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及保护城市生态为目的的生态型廊道、以文化教育及遗产保护功能为主的文化型廊道、兼具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功能的综合型廊道。五类廊道构成城市廊道系统,作为城市中的线性空间,在城市规划中决定着城市的整体结构。
(二)各类研究的文献分析
1.经济型廊道
经济型廊道主要指城市中的交通空间、商业街区等,是城市中人流、物质流、经济流和信息流最为密集的地段,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城市中最早出现的廊道类型。 国外对城市中的经济型廊道关注较早,1945 年,美国学者哈里斯 (C.D. Harris)和乌尔曼(E. L. Ullman)完善了著名的多中心地带模式,认为交通优越性决定了城市内部结构中的次中心位置。萨姆·巴斯·沃纳 (Sam.B.Warner Jr.)也指出交通对于城市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型廊道在城市中的关键地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20 世纪 80 年代,作为新城市主义代表人物的安德雷斯·杜安伊(Andres Duany) 夫妇及彼得·卡尔索尔普(Peter Calthorpe)提出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raditional Neibhborhood Development,简称“TND”)及“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Transit Orient Development,简称“TOD”)均从街区、交通廊道布局方面入手摸索城市规划设计的新模式,对其后的城市规划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后,经济型廊道开始成为城市规划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伴随着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而发展。E.J. Taaffe、Shaul Krakover及Howard L.Gauthier通过对美国俄亥俄州大都市区人口扩散、廊道效应的细致分析,指出由于廊道效应的存在,使得交通廊道影响着城市的形态结构及人口分布,该理论对城市规划中的结构优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此后,以廊道效应为基础理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规划新模式的研究。进入 21 世纪,经济型廊道研究的重心开始由对城市模式的探索转向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等方面,从技术角度探索解决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办法。 相比于国外,国内关于经济型廊道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对于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借鉴在实践中出现诸多与国情不契合的现象。因此,国内学者致力于探寻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型廊道发展之路。有学者通过调查轨道交通沿线主要区域的人口数量变动情况,指出交通具有引导城市人口从高密度区域向低密度区域迁移分布的重要作用 。宗跃光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探讨了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分别产生经济效益与自然效益的综合效益极大点的存在,对廊道在城市规划中的研究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刘芳通过对城市住区发展趋势的研究p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