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规模。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乡镇村庄密度较小,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大,空间分布星罗棋布,缺乏规律( 表 4)。山区乡镇村庄分布零散,多是按照耕作区域就近布局。

(四)景观风貌特征
1.山、水、林、田自然禀赋优越,生态特质良好
山区乡镇地形起伏,海拔跨度大,生态环境优越,河流溪谷密布,形成山水交融的生态脉络。同时,其森林资源、农田景观也较为丰富。松柏镇位于神农架林区,神农架林区生态原始、环境清新,是中国特色魅力旅游区之一,是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龙凤镇、杨寨镇和陈贵镇地形多变,自然山体、生态水网丰富,田园风光优美。
2.城镇建设依山就势
山区乡镇地势高差大、绵延起伏,其自然山水环境使乡镇充满灵性,促使山镇相依、镇水交融成为城镇形象的重要特征。松柏镇是林区重要城关镇,城镇建筑依山就势而建,山地民居与山水环境相融合,集中展示了山地城乡、现代农业和生态景观;杨寨镇的城镇景观彰显了丘陵地貌特征 ,“ 蓝绿交织、一衣带水 ”“ 绿廊延百里,蓦然见青山”成为其城镇特色。
二 山区乡镇发展问题
(一)人口流失明显,集聚能力有限
山区乡镇异地城镇化率较高,并呈逐年加速趋势,镇域人口综合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由于山区乡镇自身产业基础薄弱,对人才、资金的吸纳能力有限,造成了劳动力和资金要素的外流,同时其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基础设施配置较差、教育条件有限,城镇就业吸纳力不足,导致发展动力不足。陈贵镇在2008~ 2012 年外出务工的人员占到就业总人数的 30%~ 40%,外出务工人员中有一半以上到省外务工。松柏镇的外出务工人员多流向沿海发达省市,而流入人口以暂住人口为主,暂住时间多在一个月以内,多为省内疗养人群,城镇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有限。
(二)产业低质发展,资源禀赋依赖度高
(1)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低质分散,效益低。通过比较分析三类乡镇的产业及用地构成情况发现,山区乡镇的林地面积所占比例较高。第一产业无论是在产值还是就业比重方面,长期居高不下,传统农业的地位十分突出。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影响,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大,农业特色优势不明显,仍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分布零散,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
(2)第二产业“资源粗放型”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山区乡镇第二产业多为资源消耗型工业,资源禀赋依赖度高,产业技术结构偏低,产业链不健全,制造业空间不足,工业基础薄弱。茶店镇的建材业是该镇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仍停留在产业链初级环节,处于能级较低的发展阶段。龙凤镇 2012 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的比例为32∶49∶19,第二产业比重大,但发展滞后,产业类型多为低端加工业,而且规模以上企业较少。杨寨镇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现仅有8家规模企业,虽然初级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但是产品附加值低,冶金、纺织产品单一,属于工业弱镇。
(3) 第三产业以低端服务业为主,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山区乡镇第三产业比重低,主要发展低端服务业,产业分布呈无序化和分散化的态势,商贸、物流业发展落后。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一是旅游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景点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配套服务及相关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二是旅游开发深度和特色不足,旅游开发仍以景区观光游为主,门票经济特征明显;三是旅游形式较单一,以乡村休闲游和农家乐为主,受季节性限制大;四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尚未形成多元化体系。
(三)生态屏障阻挡,交通不畅且形式单一
由于生态屏障的阻挡和区域交通的先天不足,山区乡镇的交通问题成为制约乡镇发展的重要因素。文中所述的5 个乡镇大多分布在湖北省周边的大巴山、武陵山、桐柏山、幕阜山和大别山等大型山系附近。其中,龙凤镇、松柏镇、茶店镇和杨寨镇都位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由于湖北省长期以来形成的“东密西疏”交通大格局,省际的交通网络及设施对于山区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山区乡镇交通不便。
(四)生态环境敏感,生态保育与安全防灾任务重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