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PD】陕南会峪村共生空间的营建探索
规划师杂志社   2017-05-16 16:23:14
 
jpg">

(二)共生空间营建策略

      从共生空间营建理念出发,乡村共生空间营建策略着重于共生空间的三个子系统 —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位一体”的互动调适,并以特色产业、聚落文化和空间意象作为共生空间的优化核心,共同建构互利共进的共生空间网络体系。

1.生产空间:借势而为,打造窗口

      借乡村旅游产业融入之势统筹把握乡村外部旅游的“点”与内部旅游的“源”,围绕乡村旅游的活力因素,做活乡村产业空间,实现村庄生产空间的整体优化与提升,是乡村共生空间营建的首要策略。针对因资源不富集、特色不突出而呈现出的乡村旅游动力不足问题,乡村地区应以旅游产业的多元化为切入点,深度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注重特色产业空间的营建:一方面,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的展示窗口,发挥其在旅游接待、生态旅游及乡村风俗体验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建设产村一体、村景共融的美丽村庄,使其从城镇化中的“无为”主动走向依托特色旅游产业空间营建寻求发展的积极“有为”。

2.生活空间:立足本土,重塑特色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植根于乡村聚落生活空间的文化发掘及营建基础,不能脱离自身所呈现的乡村性这一重要特征。市场经济下,乡村旅游经历了从物质游到文化游、精神游的转变,其本质是对乡土文化的重新认知和保护,是乡村资源从粗放式开发到乡村文化精细化提升的过程。而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在于乡村与城市的不同,农村日常的生活方式为旅游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可见,保护本土文化有利于提升乡村的文化品味,而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则有利于促使文化传统转化为丰富的文化资本。在当前乡村聚落文化特色模糊及注重文化消费的背景下,重塑特色鲜明的乡村生活文化空间,延续传统生活记忆,感知乡土生活气息,有利于促进乡村通过乡土文化空间的特色塑造从本土人居环境的无序发展回归有序发展。

3.生态空间:梳理脉络,激发活力

      民居建筑的空置、街巷空间的空废和农田的荒弃是乡村活力丧失的表象,其实质是乡村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不集约使用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所导致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要素衰落和空间肌理断裂。梳理乡村聚落生态空间的发展脉络,对山、水、林、田、路等聚落空间骨架要素进行提取、挖掘、保护、利用及再造,激发乡村空间活力,构筑高感知度的、生态自然的乡村旅游空间意象,大力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推动乡村地区借助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入,从城镇化进程中的单向“输血”逆转为“造血”重生。

三   陕南会峪村共生空间的规划营建

      陕南主要指陕西省南部区域,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占据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是我国中央水源地 — 秦巴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一区域也是秦巴山区的重点扶贫区、移民搬迁的重点安置区。会峪村是陕南欠发达地区众多乡村中的典型代表。与城镇人居环境相比,会峪村依山傍水,具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并不富集,村庄肌理存在一定的空间发展脉络,但在长期的城镇化进程中已逐渐模糊。本文以会峪村为实证个案,透过旅游产业的融入,探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下有一定资源但不富集、有一定文化但不突出的一类乡村营建共生空间的发展策略与途径。

(一)会峪村的发展概况

      会峪村位于陕南商洛市商州区夜村镇(图1),濒临蟒岭绿道扬大公路沿线,距离市区26km,距离镇政府13.7km。村庄人口共计 215 户、724 人。村庄呈带状分布,西北侧与北侧紧邻山脉,会峪河自北向南,从村庄一侧穿过,润泽境内。南侧为大片耕地,地势平坦,水渠纵横交错。村落文化遗存较少,但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山—水—林—田”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具有田园乡村的自然风光格局。

      随着陕南蟒岭绿道生态景区的建设,作为蟒岭绿道南部通道入口的重要节点,会峪村的门户作用得到凸显。蟒岭绿道生态景区是以绿道为载体和主线,以休闲健身为主要功能和特色,集休闲、健身与观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串珠式、开放式公园型景区和景观带。而蟒岭绿道由南至北从会峪村扬大公路一侧通过,这一有利区位使得会峪村承担着蟒岭特色乡村的形象展示、旅游服务接待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会峪村由此迎来了新的旅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