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
转型阶段的煤矿区往往忽视工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建筑品质普遍较差,地域特色不鲜明。大部分的厂房和设备车间尺度巨大,缺乏人性化设计,部分有历史价值的机械设备、工业厂房被拆除,而工业遗产消失导致的文化遗产断层,也给煤矿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 产城融合理念的引入与煤矿区转型规划策略
(一)产城融合理念的引入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关于“产城融合”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共识:①产城融合分为功能融合和空间融合。功能融合是指产业、居住、商业和娱乐等功能的混合,即产业园区相当于一个城区,应按城市的配套标准不断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构建成熟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实现产城融合;空间融合是由于产业园区在空间位置上与城区联系较弱,居住、服务等各类功能也将打破机械的功能分区,在空间上实现有机融合,营造园区良好的生活环境。②产城融合是以“以人为本”为导向的,必须实现由功能主义向人本主义的回归。一般发展路程是由“产城分离”走向“产城互动”,最终达成“产城融合” 。③产城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加强时序性研究 。④探讨体制机制对产城融合的推动作用,产业区开发管理机构的拆分整合将对产城融合的推进产生重大影响。产城融合作为一个发展目标,是对城市和人类的发展需求而言,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提升产业自我更新能力;有利于城镇化的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二)煤矿区转型规划策略
结合煤矿区的现存问题,在产城融合的目标导向下,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煤矿区转型的规划策略。
(1) 产业转型:产城融合的基本内涵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产城融合理念体现了城市规划由功能主义导向回归人本主义导向的趋势,由注重功能分区与注重产业结构转向关注融合发展、关注人的能动性和关注创新发展的转型。现阶段煤矿行业处于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阶段,煤矿区应尽可能利用原有地段的有利因素,改善不利因素;应结合产业布局特征和城市产业布局规划 ,从宏观层面入手,整合规划布局,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应优化资源配置,吸引人才,引进先进技术,提升煤矿产业附加价值;同时,要挖掘不同区块的优化潜力,发展适宜的产业类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 配套设施:以人为本是产城融合的重点。过去煤矿区以发展经济、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财富为目的,各类基础设施多服务于煤矿区生产;现阶段煤矿区应以社会发展与进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公正为目标,合理布置生活聚落体系,增加生活空间及各类社会服务设施空间,服务核心应从企业转向社会大众,尤其是矿工群体及弱势群体。
(3) 生态保护:产城融合的落脚点是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方面的平衡。煤矿区的生态环境对其本身乃至所在区域均有十分关键的影响。转型时期,煤矿区应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扰动,提高绿地和植被的面积;提倡绿色技术的应用,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结合地形条件和景观资源,营造优美的园区生态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加绿地公园等开放空间,创造出适合人们驻足、休息、餐饮和玩耍的场所。
(4) 交通规划:产城融合中的空间融合主要体现在交通方面,产城融合必须加强交通衔接,实现空间缝合。交通对煤矿区转型规划的意义重大,应调整道路、绿化和管线等系统,延续原有道路肌理,强化道路交通分流和组团联系功能;建立尺寸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居民区,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的路网,提高道路的通达性;着重构建煤矿区的对外交通,找准基地与周边区域连接的最佳价值结合点,加强煤矿区与周边村镇的联系。
(5) 文化重塑:产城融合也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文化是营造具有归属感空间的重要因素,煤矿区应注重塑造当地文化特色,加强对当地工业遗产、水系格局、社会肌理、田园景观的有效保护和延续,保护工业遗产资源,如重要构筑物、场地、设施设备、产品工艺、影像照片和服装工具等 ;应将工业文化遗产合理组织到转型后的建筑与景观系统中,塑造良好的环境品质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凝聚力,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复兴。
三 山西晋城寺河煤矿产城融合转型规划实践
(一)寺河煤矿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