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面向未来的城市设计将进一步强化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公共空间)及城市功能使用方面的管控,而弱化对建筑形体等视觉美学方面的要求,既与城市控规、修规及后续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形成合力,又各有侧重。
经过反复讨论和多轮修改,最终确定武汉市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包括7大类共87项。其中,A土地利用类10项、B公共空间类19项、C景观环境类14项、D交通类12项、E建筑类17项、F设施类10项和G可持续性类5项(图2)。

城市设计项目千差万别,目标和内容也各不相同,如何使得标准化的要素库能适应多样化、差异化的城市设计项目?为了使城市设计的管理既细致周到,又因地制宜,本文提出城市设计分级管控的思路,将城市设计地区按照不同的管控级别区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城市设计地区 ( 表 2)。


同时,结合城市设计地区管控强度分级,将87项城市设计管控要素分为3种:基本控制要素X、提升控制要素Y和特色控制要素Z。管控要素分级与城市设计管控地区分级形成相对应的关系(表3)。
管控越严格的地区,城市设计编制和管控要素就越多;反之,管控较为宽松灵活的地区,城市设计编制和管控要素就越少。而且,城市设计的管控强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通过总体城市设计区分城市设计地区的级别,另一方面也可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规划的变化,对城市设计的级别进行适当调整,使城市设计管控强度更加符合城市发展需要,更具灵活性和弹性。
城市设计分级管控模式更加符合城市设计的管理现状,该严格的地区必须严控,该保留开发设计灵活性的地区也要保证弹性,不至于过分僵化,影响了城市的多样性、活力和创新力。
(三)要素库的表达形式
为了使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易懂易用,本文对要素的表达形式也进行了探索。
(1) 要素分类扁平化
扁平化,与传统的“层级结构”相对应:当企业规模扩大时,传统的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而现代的办法是增加管理幅度,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各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减少,各基层组织之间相对独立,在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因此,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库简单分为两级目录结构,要素内容与要素关系一目了然,所有内容公开透明,各部分又相对独立,便于后期的局部调整和修改。
(2) 要素表达图示化
传统城市设计导则一般使用文字描述,觉得这样比较符合城市设计的感性特征。然而,文字表达在解读和执行时常因多样化而意义不清,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认知和解读往往有很大差异。
针对这一问题,尽量采用新的图示表达方式。图示表达,通俗易懂,即使非专业的管理人员也可以看懂。图示表达比文字和图片,能更准确地传达城市设计要点,利于清晰解读、管理和执行。当然,不同要素可能有不同适合的表达形式,最终形成图、表、文字三者结合的表达形式 ( 图 3,图 4)。


每项城市设计管控要素独立成页,包括要素编号、名称、管控弹性和规范表达,对于部分不易理解或较易混淆的要素,手册还提供了概念解释、设计原则方面的补充说明。城市设计编制人员、技术审查人员和规划管理人员可通过目录页码或侧面分类标签或管控级别3种方式,检索到需查询的城市设计管控要素(图5)。

三 2015版武汉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库的特点和创新
(一)用户至上
城市设计的用户是城市中生活的人,城市设计必须能够满足他们对于城市空间环境的需求并反映其心声。城市空间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空间问题,必须将其置于社会网络中进行研究,无论政府、开发商还是规划师、设计师都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