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师论坛4】“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 ——以宁波小浃江片区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17-05-03 10:46:21
 
G>(一)“城市双修”的概念

     “城市双修”的提出体现了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变,其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其中,生态修复是指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城市生态格局下注重生态与城市的共生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城市修补是指用“更新织补”的理念,通过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功能和公共设施,修复城市空间环境和景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活力。因此,“城市双修”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解读:一是对于城市生态地区,应该运用底线思维进行建设,避免城市建设对环境造成损害,并引导城市合理发展;二是对于城市建成地区,应该注重提升品质与效率,重点改善人居环境。

(二)生态地区城市设计重点

      从城市规划学科看,城市规划是对空间资源的再分配,而城市设计是在其过程中对空间各种要素的再塑造。本文探讨的城市生态地区,是指城市建设用地外围或内部,以非建设用地为主,规划管控要求主要为生态保护的地区。对于生态地区,以城市设计为核心手段的空间塑造重点在于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对生态要素进行引导与分配,其“城市双修”的核心任务是修复破碎的山水关系、衰退的乡村经济和断裂的人文精神。
      因此,基于“城市双修”的管控要求,生态地区城市设计应围绕自然生境修复、城市功能修复和生活方式修复三方面的内容,注重改善生态地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治理水体、修复山体、保护历史文化及彰显地区精神 ( 图 4)。

      首先,自然生境修复是生态地区“城市双修”的核心工作,其重点任务为恢复地区的生态价值链,并为栖息生物提供涵养生境。而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其主要规划任务是结合生态地区的自然要素,开展水系梳理、水体治理、山体修复和绿化带建设等工作,并最终形成一个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相互交融的空间肌理,保障中心城区的生态安全。
      其次,基于生态地区的基本职能,城市功能修复的重点为化解生态地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其城市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棕地再生、规模控制及经济重振。一方面,利用生态地区的自然山水资源、村落及乡土历史文化等人文资源,改善区域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服务,提升资源价值,同时开展棕地再生工作,让生态地区转型为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锻造农业产业链,维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的严肃性,引入乡村旅游链,为村庄复兴创造条件。
      最后,正如大野隆造在《人的城市》一书中写到,“我们把一个人与其成长环境间形成的心理上的牵绊称为场所依恋(Place Attachment)。典型的例子便是人们对养育自己的故乡所怀有的乡愁。”而我国经过高速城市化,城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现代化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向内涵集约发展方式的转变。基于地区(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生活方式修复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城市设计,塑造有别于城市中心区的居住生活环境,再现本土水乡住区风貌,恢复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在精神上,应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段实现本土气质的传承与创新,让生态地区能够成为传承城市人乡愁的场所。因此,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更新村落、保护历史文化与彰显地区精神。

三  小浃江片区城市设计实践

(一)城市设计思路

1. 两个研究视角

      从城市和片区两个视角研究小浃江片区的保护与发展,一方面在巩固城市生态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塑造片区景观风貌特色、提升片区生态环境质量,为宁波市民提供多样化的近郊田园休闲区,提升区域的整体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服务设施,提高在地村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将传统的消极被动式预留与保护转变为积极主动发展引导,打造集生态景观修复、城市棕地再生、海绵绿地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于一体的示范性工程。

2.四个需解决的问题

(1)如何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本次城市设计以保护小浃江流域的生态资源为目标,通过山体修复、水环境治理、绿色空间管控、建设规模控制与建设区域划定,破解生态带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倡导最大化生态效能和最小化环境冲击。

(2)如何融入新的城市功能。在城市设计中,需考虑如何促进城市新增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关系从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