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师论坛3】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17-05-02 11:27:09
 
在生态修复方面,既对山体、水体和绿化进行宏观修复,也对城市破碎的生态网络进行修复与更新;在城市修补方面,不仅局限于城市空间形象的修补,还应该包括对城市多方面、多层次、多网络的修补,如交通网络的织补、功能网络的拼贴、设施网络的完善和文化网络的延展等。因此,“城市双修”理念要将城市看作一个由不同网络叠加而成的整体,通过更新织补的理念从局部到整体、由“点”到“面”地对其症结进行梳理,并提出修补与处理的策略 ( 图 1)。

二  城市边缘区与“城市双修”

(一)城市边缘区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区域(也被称为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向外蔓延发展的重要地区,又是乡村城市化的先导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忽视对某些地带的发展,使这些区域成为城市发展的敏感地区和片断区域。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些被忽略区域的规划矛盾也日益凸显。

1.城市功能缺失,土地利用杂乱

  土地利用能较直观地反映城市边缘区的功能问题。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向外扩张过程中易被侵占的敏感区域,该区域起初并不具备完善的城市设施和系统性规划。随着城市向外扩展,城市各类基础设施迅速向外延伸,开始出现成片的工厂、学校和居住区等。同时,受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影响,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呈现出复杂化、破碎化、低效化和设施匮乏的特征,引发了如土地利用无规划、城市功能混乱无序和部分用地功能缺失等问题。

2. 道路系统混乱,交通体系不健全

  城市边缘区道路系统总的发展特征是城市建成区快速路和主干路向外延伸,形成城市边缘区的道路主框架,而城市边缘区的内部道路由于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建设无序,多处于“边发展、边建设”的状态,存在很多断头路和回头路,大量道路无法连通,道路质量参差不齐,道路系统混乱,不成体系。

3.生态景观破碎,生态环境脆弱

  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基础一般较好,但由于无序开发和人为破坏导致生态景观破碎化严重。低效粗放的发展模式使城市成为一个巨大的污染源,城市边缘区一方面成为中心城区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主要接纳地,另一方面也成为城市功能拓展过程中工业企业(一般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外迁的承载地。城市边缘区在吸收各种城乡混合要素后,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

4.设施配套匮乏,宜居性较差

  在设施需求方面,由于城市人口的向外扩散和农村人口的向内集聚,城市边缘区面临人口快速增加、社会结构急剧转变的问题,设施建设速度滞后与民众需求激增的矛盾日益加深。在设施供给方面,随着土地市场化的发展,盈利性和公益性设施规模比例失衡,设施配套滞后,严重制约了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和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

5.文化传承衰落,文化特色缺失

  城市边缘区一般多为居住区和工业区,这是由老城区人口过多、用地紧缺、居住压力过大造成的。同时,作为城市中心的蔓延区,城市边缘区建设周期短,规划不尽科学,城市功能不完善,建筑形式缺乏特色,导致城市的肌理和文脉缺失,市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城市双修”对城市边缘区的意义

  从城市边缘区的现状可以看出,其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特征,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建设缺少规划引导。一方面,自由无序的发展往往导致该区域功能定位缺失,设施配套欠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使城市资源浪费严重,城市形象特色不明显;另一方面,城市边缘区存在的问题虽然突出,但是其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却依然巨大。城市边缘区是连接城乡的过渡地带,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区域,也是城市功能拓展、挖掘存量资源的重点区域。因此,城市边缘区的规划重点在于对现有破碎化、片段化的现状进行织补和修复,构建起完善的网络体系。
  可以说,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城市双修”有利于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首先,通过“城市双修”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边缘区的现有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城市边缘区虽然土地利用效率低,但是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城市发展的可塑性强。整合和挖掘该区域的存量土地,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