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西区作为案例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的第一个高科技园区,中关村西区是其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关村人才特区、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业态调整,政府将其定位为创新要素聚集功能区,此地已建成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关村梦想实验室、中关村创业大街等创新要素载体,吸引了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创新要素类业态。据统计,中关村西区最近新增的企业中,有93%致力于创新型业态发展。中关村西区除去商业活动从业人员,创意阶层人员所占比例达 94.6%。
本次调研范围—中关村西区位于海淀区核心地带,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区。东临中关村大街,西接苏州街,北起北四环路,南至海淀南路,总占地面积约为 94.6hm²。而建筑外部空间占地面积约为30.3hm²,去除机动车道和机动车地面停车场交通及附属空间外,剩余外部空间为 20.1hm² ( 图 1) 。

2.研究方法及步骤设计
《环境心理学手册》特别强调了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而对于环境设计类学科,则应将科学的方法与人文的出发点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本文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观测法,力求科学地呈现创意阶层对空间的心理需求层次。
具体而言,本文分为3个层面展开研究:第一个层面是对创意阶层的“交往空间创意特性”需求进行调查。基于“创意阶层的心理行为特征”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得出交往空间的创意特性—创意空间的评价指标。主要采取的方法为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第二个层面是采取亲临现场的空间观察法,在午休时间(公共空间活力最旺盛的时间)进行人数记录,绘制空间活力图。以该图为基础划分活力空间类型,同时确定重点调研地段。第三个层面建立在前两个研究基础上,在确定的代表性重点调研地段进行空间的满意度评价调查问卷发放及分析,研究方法为模糊综合评价法。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创意空间评价
一 调查区域与数据收集过程
本文调研前后共三次。
第一次调研的目的是归纳评价因子。调查对象为在中关村西区工作的人群,采用随机抽样法。共发放100份调查数据,回收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有效样本为87份,问卷有效率为87%。调查样本中男女比例为11∶9,青年人居多(25~35岁占70%),大部分获得本科以上学历(77%),这与创意阶层和人力资本(依据获得的教育水平)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 IT/ 软件 / 互联网。
第二次调研的目的是发现有活力的公共交往空间,对其进行分类并选取典型地点为下一阶段备用。选择周日、周一、周三这三天中午 12:00 ~ 13:00 至现场观察并记录人数,总结出中关村西区的公共开放空间交往活动集中点可分为三类:建筑出入口、步行街道和绿地广场 ( 图 2) 。
第三次调研的目的是对典型空间进行创意性评价。调查对象与第一次相同,在第二次调研筛选出的典型空间中,共发放重要度和满意度评价问卷170份,回收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有效样本为160 份,问卷有效率达 94.1%。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基于上述理论综合,并结合第一轮调查,最终确定创意阶层的公共交往空间应包含个性化、多元化、便利性、领域感和开放性5个评价指标,共16个评价因子 ( 表 1) 。






三 创意阶层对中关村西区公共交往空间的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由美国学者扎德提出,他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该方法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