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PR】基于智能手机移动调查的校园活动空间评价
规划师杂志社   2017-02-10 15:35:42
 
; 传统的空间功能是通过用地类型及其围合建筑来确定的,如绿地空间作为开放空间,承载了娱乐、休闲等活动内容;商业办公用地的办公楼作为围合空间,承载了学习、工作等活动内容。本文研究重点在于活动和空间的相互结合,并基于空间上的活动类型来判断空间功能。如果餐饮集中在某些地方,那么其主要活动就是用餐。如果把用餐区域结合在一起,就能很清楚地认识到该区域的主要功能是餐饮空间。
      如果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对活动进行统计,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空间的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为进一步的空间规划利用提供依据,这拓展了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空间不再是传统的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从活动的角度去理解空间。而传统研究对于次要活动的信息获取较为困难,空间规划主要针对主要活动及其需求进行分析,忽略了次要活动及其需求分析。

      由图3看出,用餐活动主要集中在校园西侧和东侧,和食堂区域的匹配度较高。睡觉活动主要集中在本科生宿舍北部和研究生宿舍东部,和住宿区域大致相同。但是在图书馆、基础实验教学楼和国际学院也有睡觉活动,且主要集中在中午时间。学习活动主要集中在校园大部分空间,包括图书馆与地理、电子等教学综合楼和本科生、研究生宿舍。此外,综合体育馆也有学习活动,说明除去常见的居住和工作场所,学生也会选择第三空间进行学习和办公。游憩和体育活动主要集中在田径场、北边的后山公园及图书馆东侧的荷花塘周边。
      通过对功能空间的活动内容进行统计,得到功能空间的主次活动情况(图4)。教学区的主要活动和功能分区的匹配程度较高;与第二食堂和第三食堂相比,第一食堂的次要活动更丰富;宿舍组团的主要活动占比小,说明宿舍作为学生居住场所的同时,也承担了其他功能,如本科生宿舍组团也包含体育活动功能。

四  活动多样性分析

      主次活动能代表学生的活动需求,因此空间活动的多样性可使用离差系数来测量,以便于针对不同空间进行规划设计。离差系数(Cv)=标准差/平均值,能表示活动的离散程度和集中程度,其中当Cv≤1时,说明活动多样,空间功能混合度高;当1<Cv≤2时,说明活动较为多样,空间功能混合度不明显;当Cv>2时,说明活动种类单一、空间功能单一。
      功能混合的空间的次要活动占比在50%以上,功能单一的空间的主要活动占比在 80% 以上。活动多样性高的地区集中在本科生的宿舍集聚区,这主要也和本科生在宿舍等进行娱乐、游憩等活动较多有关。研究生宿舍集聚区不存在空间功能混合,以休憩活动为主,有向混合功能发展的趋势。校园空间功能单一的地区集中在教学区,如国际学院、仙林教学楼等,这些区域是师生学习、 工作的主要场所,娱乐、游憩等活动较少(表2)。

活动与功能空间关系分析

一  A-SF 判断矩阵

      本文在活动轨迹分析、主次要活动分析和活动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活动和空间判断二元准则(简称“A-SF”),用行为活动来验证外部空间的使用情况,并提出以下优化调整策略(图5)。

(1)有空间、有活动—空间活动匹配程度分析。在校园空间场所中,学生进行的主要活动与空间功能的匹配程度较高。可以根据主次活动的占比分为空间功能单一、空间功能一般和空间功能混合3种。学生发生的移动活动是由空间功能导致的,但次要活动如果比例增高,那么空间功能也可能发生转变。因而,针对功能一般的空间,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价值导向,选择性地提供空间或限制空间。

(2)有空间、无活动—空间需要优化重构。校园空间场所中,提供的场所没有相应的主要活动,说明活动缺乏的空间需要优化重构。

(3)有次要活动、无空间—需要提供空间。校园空间是学生进行次要活动的场所,因而从规划的角度应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空间。可以结合智能手机移动调查获取的次要活动数据,结合场所空间提供优化策略。

二  校园空间优化建议

      在活动空间匹配方面,主要针对功能混合、功能一般和功能单一的空间。本科生住宿集聚区承载的次要活动最多,除主要活动睡觉外,还包括用餐、学习、游憩和娱乐,说明其活动类型多样,空间承载功能多&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