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剖析 |
规划师杂志社 2017-02-03 11:10:41 |
|
功能形态。政策制定者希望以产业富有特色、文化具有韵味、生态具有魅力、空间具有品质的“产、城、人、文”有机结合的功能平台承载以促进新经济的发展,并作为破解浙江省有效供给不足、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够、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的重要抓手。

三、特色小镇的政策机制
特色小镇作为一项省级层面主导的政策设计,具有明确的政策准入要求。在产业选择上,“特色小镇应符合信息经济、健康、环保、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主导产业或历史经典产业的定位”。在创建方式上,特色小镇采用“宽进严定”“年度考核”“验收命名”的方式,由各地方自主申报。申报创建成功的,3~5年考核验收通过后方认定命名为省级特色小镇,并享受一定土地指标、财政返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运营模式上,特色小镇要求“有明确的建设主体,由企业为主体推动项目建设”。在投资上,“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信息经济、金融、旅游和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的总投资额可放宽到不低于30亿元,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 70%”。 简言之,浙江省的特色小镇政策其实包含了建设理念和政策操作两个层面的内容架构。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是围绕地方产业升级、高端要素集聚、创新能力提升和空间品质塑造等而提出的,体现了创新与融合的特点。而在政策操作层面,特色小镇具有规定性、强制性和执行性的特点,如要求“3内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少于50亿”“3~5年内核心区基本建成”“通过考核验收命名”等(图2)。

四、特色小镇创建的总体进展
自2015年1月以来,全省已申报完成两批次共79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项目,其中,首批37个于2015年6月公布,第二批42个于2016年1月公布(图3)。从地区分布上看,已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在全省11个设区市均有覆盖,且以杭嘉湖和宁波地区数量为多。其中,舟山3个、杭州19个、宁波7个、温州5个、湖州6个、嘉兴9个、绍兴6个、金华6个、衢州5个、台州5个、丽水8 个。 在产业类型上,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以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余杭梦想小镇、富春硅谷小镇和临安云制造小镇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型”小镇。该类特色小镇大多依托金融、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平台,符合未来支撑浙江省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定位,并且大多位于杭州、宁波大都市区范围,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人才、资本、技术优势,易于接受大都市核心区人才、资本和创新要素向外围圈层的扩散与辐射。二是以海宁皮革时尚小镇、黄岩模具小镇和诸暨袜艺小镇等为代表的“传统块状经济转型提升型”小镇。其基本特点是依托地方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整合资本、文化和环境等优势资源要素,集聚人才、金融和科技等创新资源,寻求产业升级乃至区域层面的功能转型路径,并在空间上通过新型功能平台建设、文旅功能植入和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塑造区别于以往传统镇区和工业园区的“产、城、人、文”融合的特色小镇形态。三是以西湖龙坞茶镇、丽水龙泉青瓷小镇和莲都古堰画乡小镇等为代表的“历史经典产业型”小镇。该类特色小镇基本分布在浙江西部地区和杭嘉湖平原等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基本特点是依托历史经典产业,叠加生态、文化旅游功能,打造旅游景区型特色小镇。 从数量分布看,第一批创建名单中新兴产业类特色小镇有16个,占43%;传统块状经济类特色小镇有7个,占19%;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有13个,占35%,其余3%为其他类型小镇。在建设依托及与城市布局的关系上,70%以上的特色小镇都是在已有产业平台基础上进行申报的,且基本位于城市近郊区或城镇镇区范围内,其他规划新建和规划未建的小镇占比分别为14%、16%。

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点
一、特色小镇的规划要求 特色小镇尚属新生事物,目前大部分处于前期创建阶段。特色小镇规划作为小镇创建的前期必要环节,小镇内涵的“特”与“新”,产业、空间的双升级也带来规划重点、规划内容和技术方法的创新需求。
1 核心特点—创新与融合
特色小镇的本质是产业问题,核心是创新发展。小镇规划建设的逻辑起点在于产业的选择和经济的发展,依托特色小镇,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产业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