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PR】精准干预视角下的基础教育设施实施反馈 体系研究
规划师杂志社   2016-12-30 10:36:58
 
发、后配建的实施模式,形成了亡羊补牢式的实施机制,逐步累积了区域就学矛盾。

(2)“周期长”用地供给,制约学校建设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多以打包的形式集中迁建,除非项目整体启动,其范围内规划的中小学教育用地很难被单独拆迁和建设。学校建设过分依赖于周边重大项目启动,部分项目建设时甚至将公益性设施用地放在最后一期实施。

(3)“公益性”学校建设,激不起相关部门的主动性。目前,中小学校建设需要投入土地和资金,其作为公益性设施的特点决定了其实施主动性较差。同时,学校建设未纳入区级政府和区级教育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中,缺乏对政府职责的监管。

(4)“低成本”违法建设侵占规划学校用地,导致学校建设无法实施。在部分地区,规划中小学用地被违法建设占用,这些建设活动没有获得任何审批手续,而房屋已经建成,导致规划学校无法实施。当然,很多违法项目都存在一定的历史遗留问题,但这不能成为其侵占教育用地的理由。

(5)“单一化”报建流程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影响学校建设实施。基础教育设施的立项、供地与建设等环节涉及市区发改、土地储备、国土规划、财政和开发机构等多个部门,面对复杂的土地权属、众多主管部门权限、多种利益协调及审批程序的前置后置关系等问题,当前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和优化。

(6)过度“集聚化”的教育资源分布,造成基础教育空间失衡。国家规定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而在现实中,由于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分级依旧存在,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择校风盛行,学区房火热。规划学校的空间均质化并没有被贯彻执行,部分地区还存在超大校、大班化的情况。

精确的空间干预系统

一、空间干预整体思路

  空间干预目标是要精确找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问题区域,并提出不同的实施管控措施。在实践中,笔者通过建立分区预警和分级管控的方式,实现这一空间干预过程:①以分析基础教育设施的供需关系为基础,通过覆盖率和服务水平两类承载力分析,并结合专家和公众修正,将区域划定为红、黄、绿3类预警区;②通过制定预警区的分级管控措施,引导和控制后续建设行为(图5)。

二、预警分级与预警单元

1 三级预警

  借鉴灾害预警分类,将区域划分为三级区域。红色预警区为教育资源紧缺区,是现状学位供给严重不足的区域(即服务半径和生均用地均不达标)。黄色预警区为教育资源增补区,是现状学位供给不均衡的区域(即生均用地不达标)。绿色预警区为教育资源达标区,是现状建设趋于稳定,学位供给较充足的区域。

2 预警单元

  2015年1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了主城区和新城组群控规导则,作为规划编制和管理审批的依据。在分区预警中,采用控规管理单元作为基本预警单元,实现预警分区与法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无缝对接。

三、预警技术方法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建设水平的衡量标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国家规范中学校服务半径延伸而来的服务覆盖水平;二是由技术标准中生均用地面积延伸而来的学校服务水平。

1 覆盖率分析

  在覆盖率分析中,采用服务半径覆盖率和泰森多边形两种方法,分别从实际覆盖率和理论覆盖水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服务半径覆盖率法是确定管理单元中学校服务半径覆盖范围内的居住用地占管理单元居住用地的比例。根据对中心城区覆盖情况的整体分析,划定预警分区 ( 表 1,图 6)。

  泰森多边形法是借助GIS技术建立单个学校理论服务区。具体技术方法为相邻同类学段的学校之间建立连接线,在连接线上划分垂直平分线,由垂直平分线围合所形成的多边形区域作为该学校的服务区。该方法可以计算出区域内学校全覆盖且无重叠的空间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学校服务区与标准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划定预警分区(表2,图7)。

2 服务水平分析

  在服务水平分析中,本文采用了生均用地标准和学位承载力分析两种方法,分别从基础教育设施用地的生均标准和学位数供需情况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生均用地标准分析是通过计算现状学校生均用地指标,比较武汉市基础教育设施生均用地标准(表3),研究学校生均用地达标情况。根据分析生均用地数值,将学校划分为达标与不达标两类(图8)。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