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中的规划目标,规划提出“五象新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目前,五象新区现状建成区用地占规划总用地的 11.0%,在建区占 4.4%,未建区占84.6%,足以有效保证海绵城市相关控制指标的落实。而五象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刚进入起步阶段,部分海绵城市示范工程项目已建设完成 ( 如体育中心、广西美术馆和总部休闲公园等 ),多个海绵工程建设项目也在相继展开 ( 如五象湖公园水质环境治理工程、滨江公园护岸工程等 )。
五象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单一,主要使用市政自来水,少量建设项目根据绿色建筑的要求采用了建筑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但非传统水源总体利用效率低,节水任务重。
南宁五象新区海绵城市规划实践
一、总体目标及分期、分项目标
(1) 总体目标。五象新区海绵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为结合“生态排水 + 循环利用”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融合可持续发展及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理念,构建“生态海绵”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该模式基于改变传统雨水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性,强调系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节水为核心,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向雨水污水“排水量零增长”的目标推进,这也符合环境保护及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要求。
(2) 分期、分项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是实现开发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通过完成部分径流的下渗、储存和缓排,减少雨水管道系统的压力 [5]。由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本文选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作为首要目标,其余为分期、分项目标 ( 表 1)。

二、建设系统构建
规划按照五象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总体要求,以解决城市运行中的积水内涝等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城市雨水径流控制率与水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为核心,确定生态海绵城区建设实施方案的系统构建路线 ( 图 1)。

三、生态海绵城区水资源利用规划
规划以五象新区用地功能分区为基础,考虑在生态海绵城区理念下的不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组合,将规划区内的水资源利用划分为Ⅰ、II、Ⅲ、IV 4 个区,并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 ( 表 2,图 2)。


四、核心区生态海绵规划
五象新区核心区位于五象新区中北部,包含居住、大型公建和高层办公建筑,为近期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优先实施“生态海绵”建设的示范性区域。目前,核心区正处于快速开发建设阶段,部分项目已投入运营。因此,规划根据五象新区的开发现状,从宏观层面将其划分为新建区及已建成区,同时结合不同的建设项目类型,从微观层面提出相应的控制目标 ( 表 3)。此外,规划还将核心区划分为 3 个不同示范类型的片区,以研究和探索不同的生态海绵城区建设需求与特点,为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总结经验 ( 图 3)。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11期《南宁五象新区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