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城乡统筹的经验借鉴
在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巨大的背景下,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坚持以缩小城乡差距为根本取向,要把农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让广大农民均等地享受发展成果。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统筹城乡规划,要始终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双轮驱动、两翼并进”。其次,城乡统筹应强调城乡差别化发展。农村地区要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使农村成为具有吸引力和活力的空间场所。最后,城乡统筹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和人文环境,推进城乡统筹,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或者照搬照抄已有经验,必须立足于当地产业和资源环境,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城乡统筹之路。
二 明光市城乡统筹发展现状与问
明光市是安徽省滁州市代管县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边缘,居江淮分水岭北侧。受自然、经济和历史条件的制约,明光市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村经济落后促使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剧了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但是,明光市仍然拥有一些有利的发展因素,如拥有大量的湖泊资源和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农林特产资源等,这些都有助于明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从总体上看,明光市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地处边缘,缺乏中心城市带动。虽然明光市位于皖苏两省交界处,具有门户优势。但是,由于其处于边缘地区,交通时距较大,增加了对外联系的时间成本,导致明光市的发展格局呈现自我封闭的态势。此外,滁州市中心城市的带动力不足,且自身处于聚集状态,对明光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也非常有限。而南京经济圈对明光市的带动作用也未完全发挥。
(2) 产业基础薄弱,工农联动不足明光市的工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发展缓慢,工业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不高。全市工农产业联动仍显不足,农产品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精深加工种类不多,市域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本土农产品资源的加工带动能力较弱;外围乡镇农业大部分有域外企业的介入,与本地产业的关联性不大。从农业发展阶段看,明光市农业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规模化、组织化、商品化程度低,需要向现代产业升级转型。从旅游业发展情况看,明光市旅游资源丰富,有四级以上旅游资源 9 处、遗址 11 处、古建筑 5 处,拥有大量的自然、人文景观,但现状大部分景区的投入不足,开发宣传、保护力度不够,服务接待能力较弱,导致旅游业发展缓慢。
(3) 民生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一方面,明光市不同乡村之间的民生设施建设情况差别较大。行政村村部设施配置总体较为齐全,部分村庄配置了乡镇级设施,但总体来说设施简陋,设施条件相对较差。民生设施建设滞后与缺乏人才、运营难度大成为明光市乡村地区民生设施建设的“双制约”。另一方面,明光市的村庄分散,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偏远山区存在“六难四差” —“行路难、饮水难、吃粮难、就医难、用电难、上学难”和“住房条件差、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差、生态环境差”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4) 乡土特色存在消失风险,村庄建设缺乏引导。当地乡村的建筑风格单一,缺乏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原有的村庄肌理被破坏,而且很多村庄在建设时没有考虑到环境问题,导致新建成的居民区生活垃圾无法处理,这些垃圾大多堆积在居民区的房前屋后,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此外,明光市村庄集体经济弱,公共事业发展机制不足;扶贫资金使用分散,整村推进费用较高;大部分乡村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引导,村庄建设方式粗放,建设资金匮乏。
三 明光市城乡统筹规划策略
根据明光市发展实际和存在的问题,规划提出统筹全域空间发展、统筹城乡人口与就业、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规划策略 ( 图 1)。

(1) 统筹全域空间发展,确定总体布局。重点关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对市域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明确中心城区、乡镇和村庄在新时期发展的责任与作用,制定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分析明光市的现实基础,准确把握其发展阶段;深入研究城乡关系变迁的趋势、外部机会的影响,明确明光市的发展目标定位,制定市域空间统筹的总体布局。
(2) 统筹城乡人口与就业,明确发展策略。重点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