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师论坛3】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融入 问题及规划应对
规划师杂志社   2016-12-12 16:04:24
 
一批有关城市移民融入问题的研究成果:风笑天提出社会融合需从家庭经济、日常生活、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生产劳动和社区认同5个维度来分析;张文宏等人认为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包含文化、心理、身份(或制度)和经济4个因子;卢显国则认为空间融入是城市融入的重要层次之一……从整体上看,上述研究依然存在不完善之处,比如说类似成果多以多维度、多指标的静态研究为主,而缺少一定时间跨度下的动态追踪或是基于动态行为视角(如迁居)下的空间融入研究。因此,现有研究进展既为本文的空间融合研究奠定了基础,又预留了足够的发掘和创新空间。
      因此,本文拟以南京城市移民的主体代表—进城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在迁居视角下结合时间地理学、“居住稳定性—居住条件”矩阵分析等技术,通过“动态轨迹+静态程度”两条主线的并行分析和相互耦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揭示进城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移民群体的城市空间融入现象。

研究思路

 1.研究范围

      改革开放后,大批苏、皖地区移民迁居南京,目前南京外来人口已达近200万,可以说是长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移民城市之一。
本文选取南京市主城区作为主要研究范围,同时以行政区划的街道一级作为统计分析单元,并根据主城边缘的街道实际边界来微调研究范围界线,共包括 5 个区、41 个街道 ( 图 1)。

2.数据采集

      本研究以2016年7~9月课题组面向南京市主城区所采集的大抽样数据为基础,调查对象为户口不在南京、离开户口所在地一个月以上、具有典型行为特征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调研实际发放问卷为2200 份,收回有效问卷为 1939 份。
      鉴于迁居行为(指从城市中一地迁徙至另一地居住)在本研究中的特殊价值和重要意义,问卷在设计时着重对样本的迁居数据(包括样本迁居次数、迁居时间、每次迁居地点、居住条件及迁居原因等)进行采集。其中,对某一特定时空范围内的样本迁居次数统计遵循两个准则:①进城务工人员样本每一次更换居住地即视为一次迁居;②迁居次数是指进城务工人员样本在迁居过程中出现在特定时空单元内的次数,该时空单元不等于样本迁居起/终点,从而获取相对完整的进城务工人员迁居时空数据。

3.研究框架

      本文以进城务工人员迁居的时空采样数据为依据,采用“双线定量分析、相互耦合印证”的方式对南京主城范围内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空间融入度进行研究,并按以下框架和思路展开(图2):

(1) 主线一研究。在“时空”动态视角下,借鉴时间地理学的技术框架,应用居住稳定性(迁居频率)指标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迁居特征进行研究,以此间接反映该群体居住空间的相对融入程度。

(2) 主线二研究。以当前为时间断点,在静态视角下应用“居住稳定性+居住条件”双指标对进城务工人员融入情况进行研究,以此直接测度该群体居住空间的绝对融入程度。

(3) 双线耦合印证。基于上述双线研究结论的相互印证、校核和补充,在丰富研究结果、增强成果科学性的同时,从迁居视角对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融入问题及其动因进行探讨。

(4) 规划建议研究。结合影响我国大城市进城务工人员群体居住空间隔离的各类环境和个体因素,探讨提升该群体空间融入的综合性改善策略,初步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

主线一:关于进城务工人员迁居

特征的动态研究

1  迁居总体概况

      从总体迁居次数看,调研中发生过迁居行为的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在少数,占样本总数的 16.98% ( 共计 582 人 ),这可从侧面反映城市移民的居住稳定性和空间融入程度—在1 939个有效样本的基础上,剔除未发生迁居行为的农民工后,发现:在迁居的进城务工人员中,仅仅迁居一次的占68.04%(共计 396 人 ),迁居两次的占 19.59% ( 共计114人),迁居三次的占7.73%(共计45人),迁居四次及以上的占4.64%(共计27人),人均迁居频率为0.17次/年(或是 6 年迁居一次 )。
      从迁居时间上看,33.2%的进城务工人员第一次迁居发生在进城后的第1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