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PA】轨道站点周边地段“站城联动”规划策略探索 —以鄞州新城区轨道站点周边地段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16-12-05 11:04:46
 
键内容包括“构建城市核心”“步行环游性”“城市功能集聚”“打造城市形象”“生态节能”,即通过对车站紧邻用地高强度与功能复合化的用地引导,集中布局开发体量,构建紧凑型城市;通过清晰明了的车站规划,提高交通效率及其与公共交通换乘的便利性;通过构建与铁路无缝衔接的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增强车站至街区的连续性;通过重点扩充延续至街区的步行空间及滞留空间,控制流入车站周边的机动车流量以确保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通过对紧邻车站用地的集约化开发,使城市建设不再过度依赖机动车交通,从而构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低碳城市。
该模式从车站建设、接驳设施配套建设、商业设施建设、步行空间及滞留空间建设、生态节能等全过程都充分落实了车站与城市一体化建设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城市交通站点建设与城市开发建设的联动发展,比TOD理论更细化和明确,实施效果也很明显,但主要运用于铁路车站的规划建设,可借鉴其思路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规划建设进行引导。

“站城联动”的规划理念、思路和策略

规划理念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已进入了站城联动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我国目前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借鉴国际上轨道交通建设的一般模式及理论,笔者提出“站城联动”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段开发规划理念。众所周知,轨道交通建设不仅仅指站点建设和周边用地开发,还包括站点选址、站点定位、提出开发模式、确定导控要素和制定导控图则等内容;不仅包括对重要站点的建设,还包括对一般站点的规划引导。“站城联动”理念,即借鉴“站城一体化”理念的全过程控制思路,在轨道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站城联动”理念,通过合理测算站点人流量,结合城市功能和多方利益诉求,在线站位选址上落实站点交通衔接方式与土地发展潜力、服务人口规模的承载力相匹配,在站点功能定位上落实站点功能和土地功能的功能联动;借鉴TOD模式、“地铁+物业”等模式,分类引导重点站点与一般站点的周边规划,落实政府、市场和公众多方利益的联动,实现轨道站点建设与城市空间开发联动发展的目标。

规划思路

      本次规划的对象为鄞州新城区涉及的轨道 2 号线、3 号线、4 号线、5 号线和20多个站点,辐射周边土地利用超过20km²。规划通过开展轨道多层次规划研究工作,在全过程中贯穿“站城联动”的规划理念,对站点线站位优化、站点功能定位、站点周边规划引导和重点站点详细设计进行规划引导,以促进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的紧密结合,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及土地集约化利用,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模式,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中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发展。

规划策略

(1)承载力匹配

      轨道交通不仅可以疏导核心区人口、缓解交通压力和引导城市沿轨道线网向外拓展,还可以强化既有商业中心的集聚辐射能力、促进新的城市中心与节点的形成和发育。因此,以契合城市发展的总体空间结构与中心体系为原则,轨道线网和站点布局应该与城市重点发展片区、城市中心、交通枢纽、热门旅游景点及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空间相整合。在现有轨道线网的基础上,在符合轨道线路技术及工程施工要求的情况下,规划需重点测算站点周边土地发展潜力、服务人口规模及交通衔接方式等影响因素,判断现有站点线网与城市的承载力是否匹配,提出轨道线站位优化调整建议。

(2)功能联动

      规划站点作为一种客运交通枢纽,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通接驳功能;同时,轨道站点的建设,在有效改善和提高所在区域的交通通达性的基础上,将提高沿线土地价值及发展潜力,此时站点功能的内涵不单表现为客运枢纽功能,其又受到站点周边用地功能特征的影响。因此,站点功能定位需实现站点交通功能与周边用地功能的功能联动,通过基础性调整研究,以其对城市的交通接驳特征为主,结合沿线用地功能特征的分析,对站点功能进行综合判断,划分站点类型,指导站点周边规划调整及站点详细设计。

(3)多方利益联动

      即根据站点的功能定位,结合站点周边用地现状,对具有不同建设条件的用地进行分类引导,筛选出发展潜力较大的重要站点进行土地利用及地下空间开发引导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调查、实地勘测等手段,充分了解政府、市场和公众的利益诉求,以实现多方利益联动为导向,借鉴TOD模式、“地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