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青岛港老港区以码头和货场为主要功能,基本为硬质铺地,鲜有裸露土壤,绿化匮乏(图2);多次码头扩建和持续的工业化建设使得港口区内的生态基本被破坏殆尽,仅有的绿化组织是沿港口区道路两侧人工种植的少量行道树;横贯港口区的昌乐河支流污染严重(图3),工业垃圾与油气废水清理不畅,常导致河道栓塞。由此可见,港口区生态环境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无法直接融入城市。


3 小结
综上所述,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稀缺的滨海城市景观以及特有的产业资源和文化特色,都为青岛港老港区在港城融合背景下进行城区化、集约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港城分离的现状制约了港口区再生的进程,也阻碍了青岛城区“拥湾发展”的战略,急需进行规划调整。
功能定位与再生策略解析
1 功能定位
规划在挖掘港口潜能的基础上,结合港口区特点,提出港城融合发展策略,发挥港城互促优势,将青岛港老港区打造成为集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休闲新标地、航运服务产业中心和中日韩自贸示范区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
青岛港老港区作为青岛主城区中集聚多种城市优势资源的组成部分,是青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增长极,也是打造青岛未来港的重要空间载体。规划通过开放原有封闭港区,整合港口资源,丰富港口区土地利用方式,以航海服务业为主导功能,配套航运商务、水上运动、主题乐园、观光餐饮及文教科研等特色鲜明的功能性服务,突显港口资源优势,使港口区成为胶州湾东岸新的城市地标和形象品牌。这也是明确青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核心区域龙头城市”的城市定位以及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举措的体现。
2 再生策略
20世纪60~70年代许多国家的现代港口城市进行了一系列港口再生工程,如巴尔的摩内港改造等。这些以购物中心、休闲旅游设施等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商业化改造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复苏,但改造过程多是简单的推倒重建,基本抛弃了港口的原有功能。这一过程缺乏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港口基础设施的再利用;同时,由于时代所限,对于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缺乏必要的规划。与之相比,青岛港老港区的再生更加注重当代城市发展需求,体现港口和城市的共生与港城再发展的关系,采用集约发展及生态建设的理念,提出以港城融合理念为核心的港口区再生策略。通过打开封闭港区,紧密缝合港城关系,在港口区再生过程中着重解决港城分隔所造成的“双输”局面;通过“港城联动、开放复合、厚生利用、通畅高效、生态再造”等一系列手段推动港城融合发展,并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港城互补优势——由城市需求带动港口活力,港口拓展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力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将青岛港老港区打造成为集航运、商务、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酒店餐饮和高档住宅等功能于一体,聚集海洋港口优势资源和特色,反映城市当代需求,推动青岛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型城区。
(1)港城联动
为满足青岛城市发展的需求,规划制定了以邮轮母港为中心的航运服务产业联动计划,将港口区定位为自贸区中心和邮轮服务业中心。为了实现港城融合过程中的双赢,港口区的改造旨在突出港口特色,构建新型港城关系,增进港口区再生过程中港口固有功能和城市功能的相互渗透(图4),以形成新的城市增长极(图5),从而分担城市中心区的压力,使得城市的社会功能能够与经济功能相匹配,经济功能带动生活功能,生活功能促进产业功能发展,最终推动城市和谐发展,形成城市区域内人口、产业及物质空间之间的平衡。


(2) 开放复合
传统港口区的封闭管理造成了港城之间的隔阂,这也是港口分割城市空间的主因。港城的隔离使得港口区功能结构单一,无法创造更高的土地价值。国外诸多港口区更新的成功案例都是将港口区相对单一的土地使用结构变更为复合型的土地城区化利用。对于以客运为主的邮轮母港,规划重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