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进行判断。从技术层面来讲,需要从区域(城市群)和城市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在区域(城市群)层面,基于高铁是区域产业带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一理论认识,重点从现状产业发展的基础出发,在对未来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认知的基础上识别区域未来产业空间集聚趋势,以此为高铁线位在空间上的走向提供区位性的判断依据。识别未来产业的空间集聚趋势包括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承载的潜力空间,以及这些空间内的主导产业方向。在福厦高铁项目中,研究采用SPSS技术方法对整个海西地区进行经济发展潜力空间的识别,得到“东侧沿海发展轴线是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最大区域(图1,图2),是海峡西岸对应台北—高雄发展带有望形成海峡两岸经济区的主体空间”的结论。因而,应在东侧沿海城市带布局高铁,支撑沿海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中和流动。

在城市层面,重点把握高铁沿线各城市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包括对城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点、未来主要产业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等要素进行识别,以指导高铁站的空间选择。在福厦高铁项目中,主要对海西沿海城市带五大城市各自的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福州为例,在对福州主导产业与重大产业园区规划梳理的基础上得出福州未来产业空间将向滨海区域集聚,依托滨海新城、平潭综合试验区,滨海区域将是福州临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重装备产业、旅游、贸易及综合保税等产业的集聚区。因而,福厦高铁站点的选取应以支撑滨海区域发展为重心 ( 图 3)。

2 空间发展趋势判析及对高铁选址的启示
空间发展趋势的判析是基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下地区空间体系的变化、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发展的要求,判断高速交通时代对地区空间拓展的影响。可从两个层面对其展开分析:从区域的层面分析该区域内城镇体系的变化态势,进而从区域内各城市层面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通过空间发展趋势判析所识别出的中心体系及功能体系,是确定高铁线路走向及站点大致区位的重要依据。这与上述通过产业发展趋势来初判高铁线站位的环节是互相校核,却又更精确的过程。
在区域层面,重点从城镇体系的角度判析未来区域内发展的重点地区,以及其中各城市间的连接关系,对福厦高铁项目而言,即是对海西沿海城市带的空间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对区域既有空间体系的现状特征进行识别的基础上,进而结合时代背景、国家战略等因素,统筹判析未来海西沿海城市带的发展趋势对福厦高铁的选址影响:沿海城市群将进一步联系,形成城市带,福厦高铁应该沿该城市带布局;以福州和厦门、泉州为引领的福莆宁、厦漳泉两大都市区集聚态势将会加剧,高铁设站应该有效促进两大都市的集聚 ( 图 4,图 5)。


在城市层面,基于区域分析的结论,从沿海城市带上单个城市的角度,通过对其未来发展方向、空间结构等要素的判析,为高铁站点的具体选址,以及是否构建综合化的枢纽站提供依据。以福州为例,综合判断认为:未来福州城市发展将以平潭综合实验区、江阴港区为触媒,顺应大区域城市发展趋势,突破闽江口的限制,实现向东部滨海地区发展,建设滨海新城,联通平潭,向南部福清发展,以福清为综合服务区与江阴港区联动发展(图6)。因而,高铁站点应根据设站条件在长乐—滨海新城地区设置,促进滨海新城的发展,带动福州向东部沿海延伸;同时,在福清地区考虑设置站点,有利于福清综合服务功能的形成,带动福州南下,有机联动江阴港区。

3 交通发展趋势判析及对高铁选址的启示
高速铁路线站位的选址在与城市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与区域交通设施及重要交通枢纽包括机场、城市轨道站点、既有铁路枢纽等进行有机的衔接与协调,以共同提升区域可达性,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因此,对地区未来交通条件发展趋势的判断,是判断高铁站址是否可行的必要条件。在区域交通联系的研究基础上(图7),对沿海城市带各城市交通需求进行预测分析,识别城市交通出行需求最大区间,指导高铁站点选址。以福州为例,通过对城市内部交通联系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