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空间建设,并构建景观系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 ( 图 3)。
“生态经济化”— 改造生产闲置资源

生态经济化是开发利用一个区域的生态资源来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增长和人类福利增加、提升区域社会经济价值的过程。生态经济化强调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挖掘生态资源的资本与价值,体现其社会及经济价值。苏南乡村生产闲置资源中的河道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要素,工业的功能置换也强调回归自然,因此引用生态经济化的思想进行河道清理、厂房置换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价值。
1 清理河道,进行滨水景观设计
坑塘河道的整治与盘活应依托乡村整治,进行统一规划实施,进行生态复位,并应处理好养殖、灌溉、防洪等功能与经济、景观价值的关系。对于尚且满足补水和排水条件,并符合相关使用功能的废弃坑塘,可采取拆除障碍物、清理坑塘、疏浚坑塘进出水明渠、改造相关涵闸等措施,恢复其基本功能;对于受污染的坑塘,应进行截污处理,通过截污管道,将污水排入集中处理场地,使用旱地作物肥料进行清淤,并在岸边种植芦苇、水中种植荷花等喜水植物进行水体修复。驳岸可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治理驳岸环境,以形成自然优美的岸线景观,打造优美的步行休闲走廊。在坑塘河道的后期维护中应严格禁止倾倒垃圾、渣土等,并制定相应的维护管理条例进行管理维护和定期清淤保洁。例如,苏州高新区树山村对贯穿村庄的花溪进行疏浚沟通,对水岸进行景观整治,形成了4种驳岸类型,创造了一条线性景观自然水轴,串联村内部分景点,并与半闲街结合形成商业文化水街。河道的清理改善了村内生态系统,也使原本毫无利用价值的河道充满活力,提升了商业价值 ( 图 4)。

2 修整厂房,进行空间置换
影响工业闲置地生态修复与再利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受污染程度、地理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调整等几个方面。针对苏南模式转型后出现的闲置厂房应进行整理归类,对于建筑质量好、污染性小的工厂可以根据乡村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发展需求,通过流转、租赁等方式继续作为无污染的工业用地,发展成生态产业基地,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资源进行再利用,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不宜作为工业用地的,可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后,结合苏南当地的农业特色,改造成为农业用地,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例如,昆山市原南港镇乡镇撤并后将区位条件好的闲置厂房根据当地产业特色进行租赁,每年收益四十余万元,剩余工业用地改造成农业用地,发展特色农业,是昆山市完成苏州“四个百万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桐庐县环溪村积极发展莲产品特色产业,改造周永华厂房,将发展前景不佳的桐庐永加塑料制品厂、申科医疗器械厂改建为旅游接待中心,将伟利箱包、飞洋箱包等厂房改建为精品农家乐、宾馆。
“经济生态化”—盘活公共设施闲置资源
经济生态化是从产业经济角度考虑,增加生态成分,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人类生产、消费活动,降低经济系统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提升区域自然价值,实现经济稳步发展。通过经济生态化思想,在公共设施闲置资源中引入产业,实现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使经济发展趋于生态化。
1 将商业街区与传统集市结合,通过产业集聚激发商业街活力
乡村集市多为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集市,虽然其承载着村民日常生活交换的功能,但是也存在着时间限制和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的问题。可以将集市迁移至商业入驻率低、人气不足的商业街区,结合当地产业特色进行商业集聚发展,并促进产业市场化,吸引更大范围区域的商业活动,从而激活空置的商业建筑,并提高乡村商业的规范性和便利性(图5)。这样既能合理利用商业建筑,又能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水平。苏州市相城区莲花村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利用其自身资源发展大闸蟹养殖,并建设高效渔业养殖示范场和渔业循环水养殖场,成立农民合作社5个,与大闸蟹产业相关的公司35家、网店36家,使年销量额达到5628万元,并解决就业人口853人,产业的集聚形成了具有规模的商业场所。

2 整合公共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