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山水环境场地分析与选址的参数化方法研究 |
规划师杂志社 2016-11-08 10:19:17 |
|
场地问题的量化分析、规划预测与优化模拟。 Model Builder平台可以把分析工具和数据集成在一起,实现自动处理。利用ArcGIS操作系统,将场地数据分类录入,创建数据库并生成Model Builder模型。 通过 Model Builder 对场地分析与评估流程的整体建模,可以在综合因子叠加、典型场地分析(如建筑选址、道路选址、水域选址等)中有效简化分析步骤,提高分析效率与准确性。
3 分析平台的建立与可视化
参数化设计是在量化设计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原有的分析要素数据化的基础上,强调用“参数”确定各个要素之间的线性逻辑,使得局部的数据变化都能通过“参数”来影响整体,并确保整体因子的数字化协同。山水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深层次的逻辑结构和空间秩序。发现、理解并利用这种动态的逻辑关系是参数化设计的前提。山水环境分析要素众多,如高程、坡度、坡向、地表曲率、道路(距离)、水体(面积)、乔木覆盖密度、灌木覆盖密度、草地覆盖密度及人工设施(含建筑物、市政设施等),一方面使得参数化设计有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使得其参数的设定难以简单采用感性的判断,必须借助于专业算法。 山水环境参数化分析与评价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SPSS(社会科学统计程序)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等,以及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叠加分析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A.L.Aaaty)于20 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层次体系来确定每个影响因子对绿地系统整体的影响程度,并在不同层次上将各因子或要素两两对比,构建判断矩阵,经过矩阵运算确定各因子权重,反映整个区域生态环境总体及各个不同侧面的质量状况”。 在本文中,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单因子叠加建立综合因子的过程。当前,考察单个生态因子的做法早已过时,对于综合因子的参数解析成为参数化设计的技术优势。AHP的深化应用大大推动了参数化评价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现代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中重要的分析手段之一。在具备场地高程、植被分布和建设情况等数据的基础之上,通过AHP方法获得各类因子的权重,运用GIS提供的表面分析、叠加分析等信息处理工具,可快速得到场地评价结果。同时,通过对项目策划报告的分析,能够将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条件进行归类分析并按照同一数学关系因子化,以确定其参数。
4 基于选址导向的分析技术集成化
在构建山水环境场地分析平台的基础上,整合 Landsat TM 遥感影像等数据并将其构成要素体系化与数字化,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各因子参数化,以环境—场地的形态关系为图式语言,运用数字集成的方法开展以建设项目选址为导向的参数化选址工作。应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有叠加分析、邻域分析、选择和提取、表面分析、距离分析、水文分析和网络分析等,其中叠加分析技术和表面分析技术的运用最为广泛。 在场地信息集成与选址条件齐备的条件下,可综合运用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表面分析和水文分析等方法进行场地分析,生成场地生态敏感度解析图、建设适宜度解析图和空间密度解析图;分析项目策划报告,将选址条件因子与上述三张基础图纸进行二次叠加,生成建设选址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估分析结果是否合理,并通过改变选址条件参数的方法不断优化条件,从而获得最为合理的建设选址图。该成果表现为二维矢量彩色图纸,能够清晰、准确地判定建设场地的位置、范围等地理条件,为建设项目选址的确定及深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而言,通过参数来动态控制山水环境规划设计中“场地—建设”的生成、变化逻辑关系,促成了场地客观条件与建设内容高度吻合的状态,在提高设计“精度”、提升规划设计的合理性的同时,加强了设计与场地之间的“耦合度”,促进了山水环境规划设计数字化水平的提高。
案例研究:紫清湖度假区参数化场地分析与选址
紫清湖度假区位于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东部,规划面积约为80hm²。规划以保护与修复山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为基本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策划定位,为游人提供高品质的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和环保科普等设施,为此规划要求充分调查研究与分析基地现状生态环境,对山水环境及其场地资源进行详细调研与评估,充分发挥自然景观优势,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处理好建设项目的空间选址。
1 对区域环境信息的数字化采集
&nb | | |